打造“百姓客厅”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打造“百姓客厅”激发社区治理活力

在深圳宝安区新安街道的甲岸社区,每天下午三点半,总有一群阿姨拎着菜篮子走进社区的“百姓客厅”。她们不是来喝茶唠嗑的,而是参加一场特殊的“菜篮子议事会”——菜市场改造方案怎么定?垃圾分类点设在哪里更合理?社区里的家长里短,就在西红柿黄瓜的讨价还价声中被摆上台面。这样的场景,正是宝安区创新打造的“百姓客厅”群众工作体系的生动缩影。宝安区按照“阵地亲民、氛围亲民、服务亲民”的“三个亲民”标准推动社区党群中心“百姓客厅”建设,通过去围墙化、精简办公面积、优化办事窗口、扩大服务功能等举措,融入更多亲民元素,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经常来”的“第二个家”。这个诞生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以充满烟火气的方式诠释了超大城市治理的温度与质感,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搭建起邻里相亲的情感驿站,让现代社区从冰冷的地理单元蜕变为有温度的共同体。

从“行政柜台”到“懒人沙发”:群众路线的空间革命。走进宝安“百姓客厅”,最先颠覆认知的是物理空间的设计哲学。传统社区服务中心的玻璃柜台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原木色长桌、懒人沙发和自助茶吧。沙井街道蚝三社区的“客厅”里,甚至摆着居民捐赠的老式缝纫机和藤编摇篮,墙上挂着街坊们手绘的社区记忆地图,每一道笔触都凝结着岁月的纹路。这种“去行政化”的空间改造,本质是一场关于基层治理的深刻革命——当服务者收起居高临下的柜台,当管理者搬来舒适随性的沙发,物理距离的缩短悄然消解了心理隔阂的壁垒。

“以前来办事像‘闯衙门’,现在倒杯茶坐下就能聊天。”西乡街道的退休教师陈先生的感慨,道破了空间变革的深层逻辑。在加装电梯的攻坚阶段,他正是在“百姓客厅”的圆桌旁,用泡一杯凤凰单丛茶的时间,从采光、通风聊到邻里情分,最终说服了低层住户。这种“非正式议事”模式创造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人们坐在柔软的沙发上,姿态的放松带来心态的松弛,矛盾便更容易在茶水凉透之前得到化解。数据显示,全区124个“百姓客厅”一年来开展协商活动超6000场,九成以上社区事务实现“矛盾不出厅”,印证着空间创新对治理效能的乘数效应。

空间变革背后是治理逻辑的系统性重构。宝安区将政务服务、文体活动、纠纷调解等48项职能“打包装箱”,构建起“群众点单——客厅派单——部门接单”的闭环机制。这种创新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壁垒,福永街道的“流动客厅”把服务搬进工业园,工友们下班后吃着肠粉就能办理居住证,让政务服务从“朝九晚五”的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化作贴近民生需求的“全天候在线”;新安街道的“24小时智慧客厅”引入政务自助终端,加班族深夜也能打印社保证明,让治理服务如同便利店般随时可及。

党群共治的“化学反应”:红色基因与市井烟火的碰撞。共治、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家园,是居民普遍所盼。新安街道安乐社区开展“心安夜话”接访活动。坚持“定时、定点、定人”机制,每周三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社区“两委”、居民代表等到“百姓客厅”开展面对面接访或走访居民活动,群众反映的大小事,能现场解决的,立即当场处理;不能现场解决的,通过信箱在线平台进行分拨处置,从源头上减少了群众诉求。在一桩桩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中,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对社区的认同感、融入感、责任感如春芽刺破冻土般迸发出燎原热力。党群同心的能量不断释放,那份对家园的认同感早已融入日常,社区市井烟火里飘着的,不仅是生活的滋味,更有党群共治催生的温暖与希望。

每个“客厅”标配“1名党员管家+3名专业社工+N个自治组织”的架构,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社区肌理。新桥街道的“少年议事厅”成为00后参与社区治理的舞台,孩子们设计的“宠物便便转化站”不仅解决了宠物粪便处理难题,更成为网红打卡点,让青少年从社区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石岩街道的“人才会客厅”里,创客们喝着咖啡就能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红色引擎驱动创新发展。

数字化赋能更让党群共治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打开“宝安通”小程序,群众可以随时“@书记”留言,系统自动生成的民生痛点热力地图,让治理需求从模糊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精准的数据分析。2024年台风季,西乡码头渔民通过“云端客厅”发起救援申请,从发帖到获救仅用27分钟,数字技术与党群合力共同编织出应急救援的天网。这种“线上接单、线下跑腿”的智慧治理,让群众路线插上数字翅膀,在保持血肉联系的同时提升治理效率。

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共同体”:基层治理的温度密码。在航城街道黄田社区,81岁的独居老人周阿婆有个特殊习惯——每天清晨把钥匙挂在“百姓客厅”门把手上。“闺女们(社工)来送餐时自己开门,省得我这老骨头爬起来。”这把小小的钥匙,承载的是超越血缘的信任,叩响的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情感之门。宝安的“百姓客厅”擅长制造这样“温暖的意外”,让陌生人社会重新焕发出熟人社区的温情。

沙井街道的“百家宴”上,湖南辣子鸡与本地蚝烙的相遇,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交融,让原本互不往来的租户成为牌友,打破了城市公寓的防盗门隔阂;燕罗街道的“社区时间银行”创造性地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可储存、可兑换的“时间币”,退休电工老王用修水电积攒的“时间币”换来了大学生家教服务,让善意在时间的长河中循环流动;新安街道的“共享工具墙”上,梯子、电钻等工具不再“沉睡”在各家仓库,而是成为社区的公共资源,让“共享”理念从概念走向生活实践。

面对疫苗接种、人口普查等“硬任务”,“客厅”团队发明的“柔性动员”机制展现出治理智慧。福海街道把反诈宣传编成广场舞《最炫防骗风》,大妈们在律动中记住了反诈知识;西乡街道的“茶歇工作法”在绿豆汤和蛋黄酥的香气中完成信息登记,让治理工作从“任务摊派”变为“情感邀约”。这种将刚性治理目标转化为柔性互动场景的创新,让政策推行不再是冷冰冰的行政命令,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沟通。

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宝安启示录”。回望宝安实践,“百姓客厅”之所以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关键在于精准把握了新时代群众工作的三个“方程式”。

舒适度×参与度=治理效能。拆除物理隔阂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营造“主场感”。宝安通过空间营造、流程再造、情感缔造的三重变革,让群众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当社区事务从“你找我办事”变成“咱们商量着办”,治理效能便在群众的广泛参与中实现几何级增长。

党建红×市井味=最大公约数。宝安用“红色基因+烟火气息”的创新配方,找到凝聚群众的新语法。从“会议室党课”到“榕树下党课”,从文件宣读到“情景剧展演”,严肃的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让党建工作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画出最大同心圆。

技术流×人情味=可持续生态。在数字化浪潮中,宝安既善用“城市大脑”精准捕捉需求,又坚持“铁脚板”上门服务,更用“土味创意”保持治理温度。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双螺旋结构,让治理创新既有数据支撑的科学理性,又不失人间烟火的情感温度,构建起可持续的治理生态。

如今在宝安,124个“百姓客厅”如同124颗珍珠,串起了一座超大型城市的温情治理链。在这里,群众路线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命题,而是看得见的懒人沙发、摸得着的茶水温热、听得见的欢声笑语。这种“把群众放在心坎上,把服务融在笑脸上”的探索,揭示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规律——当政府真正学会“坐在群众沙发这一端”,从群众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沟通交流、以群众的需求驱动创新,社会治理就会自然生长出最美好的模样。宝安的实践证明,在现代化治理的征程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变革固然重要,但最持久的力量,始终源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源自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这或许就是“百姓客厅”留给新时代的最珍贵启示。基层治理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冰冷的规则堆砌,而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在社区中找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的“共同家园”。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