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
全景展现人民海军创业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以下简称海博)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8号,北眺信号山,西望栈桥回澜阁,东邻鲁迅公园,南侧则是网红打卡点琴屿路。从空中俯瞰海博,著名的栈桥和小青岛犹如双臂环绕,将舰艇展区环绕在美丽的礁石海滩。1989年10月,海博正式建成开放。2021年6月,海博完成改扩建,分为室内、海上、陆上三大展区,全景式展现人民海军70多年的光辉历程。
室内展区:人民海军的创业史
室内主展馆设有《人民海军历史基本陈列》4个展厅,按照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3个历史阶段,紧紧围绕“向海图强”的鲜明主题。
武器装备自然是军事主题博物馆的重头戏。例如“海军早期大型装备实物展陈”展示了双37舰炮、双25炮、锚1水雷等,观众可以近距离感受这些舰载武器。除了武器,展厅还有大量舰艇部件与模型,便于观众了解相关知识。其中一个展柜,分上下两排摆放着长春舰、抚顺舰、太原舰、鞍山舰四块舰艇铭牌。它们归属于人民海军早期著名的“四大金刚”,即20世纪50年代引进自苏联的4艘07型驱逐舰。铭牌是舰艇的重要身份标志,代表着舰艇的荣誉和历史。这四艘军舰以当时的工业城市命名,体现重工业对海军装备发展的重要性。
有的展品背后不乏传奇故事。有一块从战斗英雄脑部取出的弹片,几十年后又被英雄本人参观。1965年“八六”海战中,麦贤得作为海军611号护卫艇上的机电兵英勇参战。战斗中,一枚弹片击中麦贤得的前额,从短暂昏迷中苏醒后,麦贤得强忍剧痛坚持作战,直至战斗胜利。2021年7月,76岁的“人民英雄”麦贤得在展厅里看到了从脑部取出的弹片,同时陈列的,还有他的伤情诊断报告(复制品)、使用过的水兵服披肩,以及他曾战斗过的611艇的舵轮、锚链。
按照展览顺序参观,随着时间轴的推进,陈列的舰载武器也开始大型化、导弹化。国产“海鹰”系列岸舰导弹、“鹰击”系列反舰导弹和“海红旗”防空导弹,以及从法国引进的“海响尾蛇”舰载低空近程防空导弹,或横置排列在墙壁,或竖放指向天空,与按比例缩小的舰机模型一同展示着中国海军的现代化进程。除了这些现代化的武器,还有一些经典型号的枪炮。例如,曾配备在389号扫雷舰上的国产小口径半自动舰炮和59式双联14.5毫米舰用机枪,就是参加过1974年1月西沙自卫反击战的功勋武器。展厅还原了守礁官兵驻守的第一代、第二代高脚屋,并展出南沙守礁官兵使用的水桶、自制卤水豆腐的小石磨等生活用品,让观众身临其境,体验一代代军民守护蓝色国土的艰辛。
海上展区:功勋舰艇云集
海上舰艇展区位于主展馆西侧海域,建有3座码头6个泊位,主要展陈毛泽东乘坐过的长江舰(舷号53-219),人民海军第一艘驱逐舰鞍山舰(舷号101)、第一艘国产驱逐舰济南舰(舷号105)、第一艘国产防空护卫舰鹰潭舰(舷号531)、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艇(舷号401)、第一艘试验潜艇长城200号艇(舷号200)等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功勋舰艇。
展出的长江舰是按1∶1比例复制的,面向小青岛,桅杆林立,舰炮指向前方,锃亮的柚木甲板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充满了古典主义之美。紧邻长江舰的鞍山舰,首尾各有两门B-13型130毫米单管舰炮,整体风格保留了二战时代驱逐舰的风貌。1970年,该舰加改装双联装SY-1导弹发射装置2座。远看之下,这些“大家伙”比舰桥还要庞大,这也是我国第一种舰舰导弹,跟上了世界海军导弹化的浪潮。古董级舰炮与反舰导弹的结合,使得鞍山舰呈现出浓厚的混搭色彩。
鞍山舰北侧停泊着鹰潭号护卫舰,从体量就可以看出,冷战时代的护卫舰已经朝着大型化、导弹化演进。鹰潭舰舰桥前方有一处发射平台,双联装倾斜式发射系统上两枚细长的导弹呈45°指向舰艏,弹体颜色是海军灰,锥形弹头和三角形弹翼涂成醒目的红色。这就是国产第一代中近程防空导弹系统红旗-61。1988年3月14日,鹰潭舰与南充舰协同作战,在南沙群岛赤瓜礁海域击沉入侵敌舰1艘、重创2艘。它既是海军装备发展的见证,也是收复南沙岛礁的功勋舰。
与鹰潭舰共用一个码头的,是海上展区水面舰艇中排水量最大的济南舰。1971年服役的济南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051型驱逐舰首舰,实现了国产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沿着舷梯登舰参观的第一站是舰尾,很多游客急于前往前部参观。其实看似没有武器的舰尾甲板,有着人民海军追赶世界先进海军的又一个“第一”。济南舰1987年改造完成直升机机库和起降甲板,成为人民海军第一艘能起降直升机的驱逐舰。不要忽视这座高大的直升机机库,因为只有排水量较大的军舰才能实现,而像056型轻型护卫舰就只有一个起降平台。
最北侧两个泊位停放着长城200号、长征1号两艘潜艇。长城200号潜艇的指挥台围壳高高耸立,尺寸比旁边核潜艇的还要大,因为这个“大脑袋”需要容纳潜射导弹。长城200号作为柴电动力弹道导弹试验艇,承担着潜射战略导弹水下发射试验任务。1982年10月12日,该艇首次成功完成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向世界宣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水下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最北侧泊位是长征1号核潜艇,1974年建军节入列,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该艇退役后经过无核化处理,于2017年对外开放,成为世界上第4艘可供游人参观的退役核潜艇。难得的是,核潜艇内部还可以免费预约参观,观众可以一睹“大洋杀手”的真容。
陆上展区:三栖立体作战
陆上装备展区主要展陈小型水面舰艇、海军航空装备、海军陆战装备和海军岸防装备,其中一些型号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海军航空装备展区的中间位置,有一架浅灰色涂装的“大块头”直升机,船形底部机身,主起落架支柱上带有稳定浮筒,说明该机型应急时可在水面起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超黄蜂”,也是人民海军第一批舰载直升机。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法国引进14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主要担负运输、搜救、扫雷、反潜等任务。“超黄蜂”的引进,为国产中大型直升机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借鉴,它的国产仿制型号就是直-8。
靠近海岸的位置有一架外形奇特的螺旋桨飞机,机身底部为船形,机翼安有悬臂式浮筒,面向大海,像展翅欲飞的海鸥。这只“大鸟”就是青-6水上飞机。青-6是苏联别-6的国产改进型,装备数量极少,一直服役到80年代中期才因为机体寿命老化而退役。两次世界大战时期曾是水上飞机的黄金期,二战后研制的大型水上飞机屈指可数,青-6属于难得一见的珍品。
海军陆战装备展区主要展示两栖作战车辆,它们能够在近海登陆或在内陆河湖及水网地带作战,可依靠自身的浮力外加喷水推进器在水面或海面行驶。现代装甲步战车或者输送车都具备两栖浮渡能力,很少有国家专门研发新型两栖战车。在展区一众老装备里,不要错过ZLT-05式两栖装甲突击车,它属于05式车族,采用滑板结构,安有2台喷水推进器,是当今世界水上时速最快的现役两栖战车。
今年4月,海博新建成3个专题陈列,分别为“古代水军和近代海军专题展”“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专题展”以及海军舰艇平台博物馆展区,调整完善后面向公众开放。海博已不再局限于人民海军发展史,而是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展现中华民族认识海洋、走向海洋的艰辛历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