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教授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坐标、理论逻辑、实践维度、价值引领、战略应对等方面进行了讲解,为大家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多维视角,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
一、时代坐标:“两个大局”交织激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经常讲,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国内大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三个关键词: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实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围堵、打压,给我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为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战略机遇期”的“期”去掉了,因为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我们强调在复杂形势下,要主动创造机遇。这并非意味机遇消失,而是机遇的形态和我们的应对方式发生了转变。
202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报》和俄新社网站发表的题为《踔厉前行,开启中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不可逆转。”
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虽然遭遇过逆风和回头浪,但其发展大势从未改变。以各种名目阻碍经济合作,执意将相互依存的世界割裂开来,是开历史倒车”,“当前,经济全球化动力和阻力胶着,但动力仍然胜过阻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为经济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积了强劲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翻开历史不难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有两个国家对美国发起了挑战,一个是苏联,一个是日本,这两个国家的GDP也是在达到美国的70%左右时,出现了后继乏力、经济退步的现象。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对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走势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那么,我国能否冲过这个十字路口,取决于我们自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这句话意味着外部打压不仅已经到来,并且在不断升级。足以证明,我们面对的情况非常复杂,面对的挑战也在不断加大。
一百多年前,中国也曾面临一个大变局。当时的晚清大臣李鸿章曾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但是,“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开了序幕。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斗,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社”姓“资”的问题。另外,邓小平同志还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发展才是硬道理”。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们的进出口额开始快速增长。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如何正确看待中美关系?2022年10月12日,美国白宫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称,中国是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挑战”,“未来十年是美国与中国竞争的决定性十年”。2025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题为《“美国优先”投资政策》的国家安全总统备忘录,试图扭曲中美双边投资往来,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与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该备忘录以“经济安全就是国家安全”为指导原则,虽在名义上强调美国会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实则泛化国家与经济安全,提出了12项具体政策限制中美双向投资往来,全文21次提到中国,对华针对性极强。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强调:“老是在产业链条的低端打拼,老是在‘微笑曲线’的底端摸爬,总是停留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而占领不了附加值高的研发和销售这两端,不会有根本出路。”所以,我们要想解决“卡脖子”问题,就要重视人才的发展。
对于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指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中美建交以来,经历风风雨雨,国际形势和两国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从任何角度审视中美关系,都能发现中美之间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互利共赢是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这足以启示双方应该做伙伴而不是当对手,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如何让新时代中国发展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