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颖:“大安全”理念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QQ截图20250930094322

刘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点此查看学习课件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国家安全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落实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引领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本文聚焦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开创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为广大领导干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供思想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和当代中国安全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战略文化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被确立为国家安全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战略思想。

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11周年,4月15日是第10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11年来,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设专章论述国家安全工作,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开辟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这表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都是国家安全。

一、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当今,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把国家安全当作头等大事看待。什么是安全?“安全”的内涵复杂,涵盖了从个人安全到国际安全的各个主客观维度。通俗来讲,安全既是客观状态:外部没有威胁,也是主观感受:内心没有恐惧。

什么是国家安全?2015年7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指出:“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这段话指明国家安全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指明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即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指明国家安全的客观状态,即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三是指明了国家安全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即国家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安全环境、安全形势和安全任务,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安全。我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国家安全理念认识的侧重也有所不同。

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我们强调和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安全。从历史背景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们不仅要面对西方国家的孤立、遏制,还要随时面对战争威胁。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横加干涉、全面介入。不仅如此,其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耀武扬威。面对这种情况,对内,我们提出“积极防御”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对外,我们通过建立统一战线,维护国家安全。

以抗美援朝为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军事科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集思广益、运筹帷幄,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胆略,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国家发展和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英明决策。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在这一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已经认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差异,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以和平的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我们的国家安全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由对军事安全的关注转向了对经济安全、综合安全的关注。

1978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出访日本期间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全自动车间,当得知该厂人均每年汽车生产量为94辆后,指出,“我懂得了什么是现代化”。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前。在这一阶段,冷战已经结束,世界范围内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但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比如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等。这些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使我们面临的安全风险更加多元、复杂。1999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指出,“新安全观的核心,应该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可见,在全球化时代,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

第四阶段: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这一阶段,我们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与挑战。需要注意,当前各种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而是以相互交织的风险综合体形式展现。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在这一阶段,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东升西降”。新兴国家需要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但是传统西方发达国家不甘心放弃对国际秩序的主导。另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民粹主义、排外主义抬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所以,我们要学会开逆风船。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存在卡点和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还需重点关注;金融等领域还有不少风险需要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等等。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安全”一词出现了91次,其中“国家安全”出现了29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安全”一词出现了41次。近年来,“安全”一词在党的重要文件中出现之频繁,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上升了一个维度,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安全领域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是前所未有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王瑱监审:刘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