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5年第7期聚焦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健康领域仍存在多重挑战: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少子化趋势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持续加重;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仍较为普遍。如何有效应对以上挑战,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第7期本刊策划栏目聚焦“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分别约请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涂炯,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亮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左右,婴儿死亡率超过20%,这些指标相当于西欧国家1820年的水平。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9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功走出了一条投入少、效益高的健康发展之路。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在《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中指出,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卫生和健康发展模式——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预防为主与治疗并重、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全民参与与共建共享统一、大数据和AI赋能。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卫生和健康之路,也为解决全球卫生和健康赤字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是新时代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意义广泛而深远,但是卫生健康服务系统客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也使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面临治理责任模糊、服务体系碎片化、多部门协同不畅与新技术加速迭代等现实挑战。对此,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提出,要把握好保障人民健康这一基本点和“全方位”“全周期”两个高标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主动健康意识和能力、推进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健康支撑。
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国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居民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城乡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仍普遍存在,健康科普和健康教育存在散、乱、错现象,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仍需大幅提升。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吴敬在《积极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提升》中提出,应采取倡导、协调、赋能的健康促进策略,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到健康素养提升工作中,积极宣传推广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持续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教育服务,继续加大优质健康科普产品供给,提升健康科普服务的覆盖面、触达率和有效性,多措并举积极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
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卫生健康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还存在一些短板。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还有一些长期积累的顽瘴痼疾有待以更大的力度攻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宇在《着眼人民健康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指出,健康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一样,都要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是,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改革样板——福建省三明市。应因地制宜在全国以更大力度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使各地医改取得显著效果。深化医改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的充分体现,应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推进医改深化。
医患关系是基于信任、沟通和权力的社会互动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对维护患者健康至关重要,它能提高患者看病就医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带来更好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结果。医患关系不仅取决于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微观互动,还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现有医疗体系和社会结构的形塑。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涂炯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患关系的重塑与促进》中分析了影响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包括:阶层、性别、民族、文化背景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医患关系呈现多样性,对患者健康带来不同的结果,医患关系也成为健康再生产的中介机制。她提出,改进医患关系除了需要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沟通能力,还需要改变更多当下形塑医患关系的“社会因素”。例如,医疗机构完善医德考核机制,将患者满意度纳入医务人员考核内容,推动医生改善态度;进一步推进分级诊疗,减少三级医院就诊人数,减轻医生工作压力,如利用数智技术来解放繁琐工作,促进高质量医患互动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