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中国理论网: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强国必先强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本质来源于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的协同发力,充分体现了党对农业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部署。当今,农业数智化作为“数字化土壤孕育智能化果实”的融合创新范式,正以“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智化”双轮驱动重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要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教育筑基:以学科融合与实践育人重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教育是科技和人才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人才培养存在学科设置滞后、实践能力不足、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亟需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以教育链培育数字农人,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要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布局。依托融创教育理念,积极开创农业教育智慧化体系。涉农高校需引入人机共答和智能助教等生成式学习方式,打破传统农学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刚性边界,增设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生物育种等新兴专业,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嵌入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型。

二要打造新型实践育人机制。开展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实现“边研究、边服务、边育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从分子育种到智慧农田的全息化培养场域,为新型农业人才提供沉浸式认知迭代空间,强化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能力。

三要健全职业农民终身教育体系。以耐心资本构筑农业职业教育的终身体系,加快推进农业AI实验室、智慧农业示范园区、AI病虫害诊断等技术的场景化应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科技引领:以智慧农业与协同攻关突破产业转型瓶颈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科技创新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存在成果转化率低、应用场景分散等问题,需通过技术集成与协同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

一要强化智慧农业技术集成。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利用无人机、物联网、AI等技术,推动农业生产工具革命、释放农田数据要素价值、开展“生成式AI+智能农机”行动,研制具备自主进化能力的农业专用大模型,促进农业生产中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关键要素生产效率的提升,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重要引擎。

二要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以“揭榜挂帅”“校企联合攻关”等模式推动技术突破。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聚焦“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农业发展新路径,夯实农业技术基础、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布局农业创新型产业群,从而使协同创新真正成为破解农业产业转型困局的“最大公约数”。

三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完善“实验室—试验田—市场”转化链条,搭建综合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发布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实现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赋能农业产业转型,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三、人才聚力:以政策激励与生态优化激活创新主体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人才是教育科技协同发展的纽带。当前农业科技人才面临“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需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

一要健全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重点引进智慧农业、生物育种、数字农服等领域的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建立“项目+人才”捆绑机制,对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启动资金、成果转化收益分成及股权激励,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正向循环。

二要推进本土人才培育与评价改革。盘活存量人才资源是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基。要推动“学科链—产业链”双链融合,通过联合培养、科研平台育才等方式,培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农业人才。完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的评价体系,打破学历和资历限制,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成果,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三要促进国际人才合作与交流。通过深化教育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协作,强化人才在技术创新与文化融合中的纽带作用。在此基础上,完善国际化合作环境与人才发展政策体系,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最终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局面,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协同赋能: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要着重搭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生态系统,以政策链—平台链—产业链为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突破卡点、难点,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作用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双向赋能。

第一,政策链是引领,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锚定方向。要制定扶持农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为农业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供税收优惠。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精准农业、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模式发展,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政策引领,促进农业与科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有机统一,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第二,平台链是桥梁,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搭建坚实支撑。要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构建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农业超算”服务平台,促进人才、企业、研究机构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发挥创新型平台从“先行”到“引领”的示范效应。

第三,产业链是支撑,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要引导资本进入“智慧农业+文旅”领域,发挥其助力实体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通过投资激励企业积极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激活企业“长期主义”基因,从而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在全球变局与粮食安全挑战交织的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乎中国,同样关乎世界,已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议题。面向未来,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三要素深度融合,教育为科技和人才筑基,科技为教育和人才赋能,人才为教育和科技聚力,将农业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研究”(23&ZD06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协同效应研究”(20JDSZ3061);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重点资助课题“教育科技人才合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北篇章的贯通衔接机制研究”(2302014)】

【作者简介:冯赵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齐萌,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