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2025年5月,习近平主席于访俄前夕在《俄罗斯报》发表了题为《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的署名文章,强调:“我们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中国、苏联分别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和欧洲主战场,是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的中流砥柱,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从历史逻辑和时代价值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性质分析和战略研判,既源于其对日本侵华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又根植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这一认知是正确二战史观形成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正确二战史观又以国际视野对这一认知进行深化拓展,将其升华为“侵略非法化”“多边协作”等普遍历史准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捍卫历史正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坚实支柱,为构建更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格局提供历史镜鉴与现实路径。
一、坚定做历史记忆的守护者,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是捍卫历史正义的坚实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文本论述中深刻揭露了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野蛮性,对战争性质及其是非曲直作出了科学而明晰的认知判断,为正确二战史观的形成提供了早期实践范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以中央文件形式系统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野心;《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指出,“这一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这一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所必然采取的行动”。与此同时,还严厉驳斥了日方“铁路爆破”的谎言,强调“只有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政府(苏维埃政府)是彻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府”。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将日本侵华定义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分析,日本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指出其发动战争的目的在于掠夺资源转嫁国内矛盾、维持法西斯统治,并进一步提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此外,毛泽东同志将日本侵华与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径并列为“非正义的掠夺战争”。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死敌,而且是日本人民的仇敌,同时又是全世界爱护和平的先进人类的公敌。”这一判断不仅将日本统治阶级与日本人民区分开,更将日本战争责任纳入全球反法西斯斗争框架,强化了其历史罪责的国际共识。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要“以史明理”,通过严谨考据与实证研究客观还原历史原貌,以确凿的史料和证据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论调,从而廓清历史迷雾、明辨是非曲直,为捍卫历史正义、守护人类良知构筑坚实的认知防线。如今,部分国家仍在美化侵略、淡化战争罪行,甚至篡改教科书、破坏历史真相,将殖民统治粉饰为“文明传播”,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与正确二战史观背道而驰,本质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公然践踏和对国际共识的严重挑衅。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切歪曲二战历史真相、否定二战胜利成果、抹黑中苏历史功绩的图谋都不会得逞!”历史真相不容歪曲,更无法磨灭。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就必须承认中苏两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决定性贡献。中俄两国元首在共同签署并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强调,“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和日本军国主义罪行证据和史料”,“支持两国档案部门开展合作,打击一切试图篡改历史、抹除两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和德国法西斯主义功绩的图谋”。这种基于实证研究的学术协作,既为驳斥歪曲言论提供实证史料支撑,又能凝聚全球正确史观共识,进而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历史镜鉴。
二、坚定做发展振兴的同行者,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是凝聚世界和平发展力量的重要基础
区分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人民,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制定的对日政策重要方针之一。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为中日两国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是中华民族和日本人民的共同敌人,将战争责任锁定于日本少数统治集团。毛泽东在1938年2月召开的延安反侵略大会上提出“三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即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和日本的统一战线。在日本军国主义集团统治下,士兵和底层群众深受“武士道”精神与“效忠天皇”意识形态的影响,逐渐异化为国家机器和强制手段裹挟下的战争工具。因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应用于解决中日民族矛盾,提出“优待俘虏”“分化瓦解”策略,制定并出台《对日军俘虏政策问题》《关于对日军俘虏政策的决定》《关于日本俘虏优待办法的规定》等文件,同时通过改编日本歌谣、建立“日本工农学校”等手段强化对敌宣传工作。1942年8月,日本反战组织在延安同时召开华北反战团体代表大会和华北日本士兵代表大会,会后统一组成日本人反战同盟华北联合会,确定反战同盟的中心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为迫使日军撤出中国而斗争。这种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与普通民众剥离开来的政策,直接促成多起日军士兵投诚事件,既避免了将民族矛盾简单等同于民众对立,又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要“以史为镜”,以责任认知凝聚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共识,对战争史实和责任的追溯不是为了延续民族仇恨,而是为了警惕世人、防止历史悲剧重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一切战争的根源在于经济利益的对抗性冲突,其本质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延续,这一理论精准阐释了二战中法西斯国家为争夺资源、市场与势力范围而发动侵略的内在逻辑,提出全世界人民必须联合起来坚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扩张本性与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如此,世界上爱好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仍占绝大多数,这为破解赤字危机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与实践可能。
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从历史中汲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人类社会和平发展的现实启示,实现对历史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性回应。另一方面,要以二战中反法西斯同盟团结协作的精神为纽带,以共同历史记忆为根基,将当代爱好和平的力量凝聚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实践主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化双边和多边协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三、坚定做国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是捍卫国际法与国际秩序准则的重要基石
军事斗争与战争罪行法律审判是实现正义的必要手段。军事斗争是以武装力量抵抗侵略、终止暴行的物质手段,为实现正义奠定物质基础,战争罪行法律审判是对正义的最终守护,从法理层面上对战争罪犯进行定性和惩处,为受害者讨回公道,重塑被破坏的国际秩序。
抗战结束后,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采取积极行动处理战后遗留问题,在各解放区成立专门机构进行战争损失调查和救济工作,1945年11月,中国解放区战犯调查委员会成立,组织各解放区对日本战犯罪行进行详细调查,为后续战争审判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支持,同时在《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舆论阵地全面揭露日本战争罪行,持续呼吁国际社会严惩战犯。另一方面,中国代表团积极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战犯审判工作,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提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词、731部队细菌战实验报告等上千件证据,直接推动法庭认定东条英机、松井石根等7名甲级战犯的战争罪与反人道罪,最终实现对其执行绞刑的判决。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要“以史为鉴”,将二战中反法西斯斗争的历史经验融入当代国际治理实践,强化守护人类和平与正义的法律保障。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与国际秩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法律化凝结。习近平主席强调:“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我们越要坚持和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持续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区冲突与全球挑战的加剧凸显了维护国际法治权威的紧迫性,世界各国要以国际法为依托,通过强化多边协商、司法裁决等机制对矛盾分歧进行制度化化解,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循的基础上,持续完善守护人类和平正义的法律保障体系,这既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合法性的历史延续,更是应对全球治理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25年度重大项目(项目号:ZTZX25ZD1);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重大专项课题(项目号:SCJJ24ZD53)】
【作者简介:李晨馨,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宗灵,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