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额叶是大脑里的“控制中心”,它掌管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高级认知功能,比如记忆、注意、决策和行为控制。科学家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些复杂的认知功能,是如何通过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精密连接来实现的?
在众多研究对象中,猕猴被认为是接近人类的理想动物模型。脑智卓越中心研究人员选用了成年猕猴作为研究对象,在猕猴大脑的前额叶中,选取了19个不同区域,将带有荧光标记的病毒注射到目标区域,让神经元发光,便于之后进行成像。这种方法能让科学家追踪每一根神经纤维的走向,就像给高速公路的每一条路线都装上了导航灯。
然而,用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产生的猕猴全脑成像数据体量巨大,单个猕猴脑数据甚至已经接近PB(1000TB)量级,相当于10万部高清电影。如何在如此巨大的数据中准确、高效地重构出大量单神经元投射谱,是一个巨大挑战。研究人员开发了名为Gapr的大规模单神经元重构系统,结合AI全自动重构和多人同时参与的协同校对,大幅提升神经元重构的效率。最终,研究人员完成了2231个猕猴前额叶神经元的完整投射图谱。
根据这些神经元的投射路径,研究人员将它们划分为32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神经元,像是不同专业的“信息快递员”,会把信号发送到大脑中的不同“目的地”,分别负责运动控制、感觉处理、情绪调节和记忆形成等多种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前额叶神经元之间并非随意连接,而是组成了清晰的模块化网络,如精心构造的“电路板”。前额叶不同区域的神经元,其“起点”(胞体位置)与“终点”(投射靶区)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同一区域里又包含了投往不同“终点”的神经元,由此形成一个复杂的线路图。
最后,通过与小鼠前额叶单神经元投射谱进行比较,研究人员有了惊人的发现:具有更复杂功能的猕猴前额叶,在单个神经元的结构上却显得更为简单。与小鼠相比,猕猴神经元的轴突虽然主干更长,但分支更少,神经末梢也相对更小。尤其是在猕猴前额叶的一些下游脑区,研究人员发现了灵长类动物特有的“斑块状”的神经末梢聚集区。这些都明确表明,灵长类神经元具有更加专一、精细的调控功能。这种更简洁但精准的连接方式,可能与灵长类动物能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在单个神经元水平上,发现灵长类特有的神经连接特征。
这项研究首次以单神经元分辨率,全面描绘了猕猴前额叶皮层与全脑之间的连接图谱,让我们得以看清大脑中信息传输的“精密线路图”。
同时,也能够为脑疾病研究带来重要启发。像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帕金森病等,常常涉及前额叶与其他脑区的异常连接。这些研究能够启示我们将疾病对应到特定的神经元投射通路,帮助发现脑疾病的具体机制,并为开发更精确的干预手段提供了结构基础。在医学应用方面,这份“大脑地图”也为识别疾病中的神经通路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发现有望推动精准医学的发展,从而实现更加有效的诊断与干预。
此外,我们对猕猴前额叶单神经元连接图谱的研究,还能够为人工智能的设计带来灵感,或许能让人工智能对信息的处理更像“人脑”在思考,有望推动更加高效、更具认知能力的AI系统的实现。
(作者分别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