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映照中国二十年生态蝶变

光影映照中国二十年生态蝶变

山河不语,见证人间巨变;岁月留痕,镌刻理念光芒。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纪录片《逐梦山水》以大地为卷、以镜头为笔,既用“大写意”勾勒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征程,又以“工笔画”描摹生态变革中的鲜活细节。这部循着“理念萌发、实践深耕、全球回响”脉络的作品,将20年生态蝶变浓缩于光影之中。

从这部纪实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跃动的时代脉搏。《逐梦山水》以“两山”理念的传播与实践为主线,构建起“点、线、面”结合的全景叙事框架。

从空间维度看,既聚焦浙江安吉余村这一理念发源地的“点上突破”,又往洞庭湖流域、塔克拉玛干沙漠、雄安新区等“线上延伸”,最终铺展为全国范围内生态治理的“面上开花”;从时间维度看,以2005年“两山”理念提出为起点,串联起2017年“两山”理念写入党章、2020年中国向世界作出“双碳”承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列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特征等关键节点,清晰呈现理念从“理论构想”到“国家战略”再到“全球范例”的演进轨迹。

从《逐梦山水》中,观众既可以感受到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也能触摸到有温度、有质感的生态治理故事。

这部纪录片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视角,将中国生态实践置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坐标系中,展现中国“山水工程”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的东方方案,记录希腊色雷斯风电项目、乌干达卡鲁玛水电站等国际合作案例,彰显中国作为全球生态建设行动派的责任担当。

美丽中国建设是宏大的系统性工程,也能于细微处开出千万朵美丽的花。余村村民葛元德手中,从“开山锤”到“石雕刀”的工具转变,见证了余村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产业转型;维吾尔族歌手小麦第一次坐火车回家时,窗外掠过的沙漠绿洲,映照出“锁边”工程带来的民生改善。这些细节里,有工具的变迁、有植物的记忆、有普通人的笑容,它们如同散落在叙事中的“珍珠”,串联起“两山”理念惠及民生的生动图景。正如纪录片中杭州科技公司总经理徐晓燕所说“这里的‘大自然工位’能吸引优秀年轻人”,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生态改善与人才集聚的内在关联,让宏大的发展理念变得可感可知。

生态治理的伟大实践,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亿万人民的共同行动。《逐梦山水》深刻把握“理念引领”与“人民实践”的辩证关系,既展现“两山”理念的真理力量,也讴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从理念引领来看,纪录片记录下“两山”理念从余村的“局部探索”,到浙江“千万工程”的“全省实践”,再到全国范围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的形成过程,展现出理念如何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两难。

从人民实践来看,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生态治理中的平凡英雄,他们是理念落地的“践行者”,更是变革的“创造者”。在新疆于田县,创业青年阿巴斯放弃上海工作,回到沙漠边缘打造葡萄庄园,用文旅项目激活乡村活力;在云南景谷,双胞胎茶农冯波、冯劭的茶园里,光伏板与茶树共生,探索出“茶光互补”的增收新模式;在浙江鲁家村,90后朱冰倩改造家庭农场,开设民宿管家培训,让传统农业焕发新活力。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滴水穿石”的韧劲,他们用双手改变家乡面貌,也让“两山”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

当镜头掠过安吉的竹海、洞庭湖的江豚、沙漠中的光伏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水换新颜”的美景,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一种文明形态的进步。这部纪录片如同一位“生态向导”,带领观众读懂中国生态治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正以自己的实践,为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