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护理是临床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患者,也照亮了医护人员。
在新疆的一次旅行后,方静(化名)阿姨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62岁的她,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肠胃炎住进了医院。这场病对方阿姨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心灵上的一次重击。她的丈夫,去年因为糖尿病并发症意外离世,留给她的,是深深的思念和无尽的孤独。
方阿姨是位坚强的女性,妆容精致,生活井井有条,从不轻易向人展示自己的脆弱。儿子和儿媳虽然关心她,但她更愿意独自面对生活的挑战。在阿姨住院的日子里,我作为阿姨的责任护士,无意中了解到了她的故事。
一切要从扎针说起。那天我值晚班,去了方阿姨的房间,准备给她输液。阿姨近期因吃饭不佳,上午输了大液体补液。当时她说想洗个澡,因此将留置针拔除了。由于多日没怎么进食,加上阿姨本身血管条件差,急诊已多次进行穿刺输液。经过评估后,她左、右手背到处淤紫,无法下针。
于是我跟阿姨说,咱看看胳膊能不能扎针吧?阿姨默许了。我扎上止血带,认真寻找血管。阿姨血管很细很短。好在,一针就穿刺成功了。此刻,阿姨开口说话了:“原来还可以扎胳膊呢。你技术真好。早知道的话我老伴也就不会这么走了。”
“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我问道。于是,我听到了一个伤心的故事——阿姨的老伴因糖尿病及各种慢性疾病,住在一个小型社区医院调养。当时,他双手扎针被扎得化脓了,没有地方再下针,医护人员也没有想到往胳膊上扎。一天夜里,她的老伴因为糖尿病、低钾而去世。
说到这儿,阿姨的眼眶湿润了。我问阿姨:“您现在走出来了吗?”她说:“走出来了。”我接着问:“能跟我说说是怎么走出来的吗?”“我儿子就劝我呀,后来我也想开了。接不接受的,人都已经没了。”阿姨说道,“刚开始的时候,每天一到晚上7点,我就坐在沙发上不自主地流眼泪,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没就没了,也没有别的大毛病,实在太可惜了。我们之前一起出去旅游,去了好多地方。还在这附近的郊区买好了房子,都装修好了,正准备搬过去住呢。”
我说:“阿姨,您很坚强,这些事情,您一个人都挺过来了。”她说:“刚开始的时候很想他,想他的时候,晚上就会梦到他。但后来听别人说,这对我不好,对他也不好,没有让他放心地走。所以后来我就不想他了,也不梦到他了。”
对话间,我感受到了阿姨对叔叔尘封在内心的爱,这份爱像泉涌一样迸发出来。她慢慢开始向我敞开心扉,谈论她对老伴的思念,她回忆起两人一起旅行的日子,以及他们共同规划的未来……我看到阿姨泪流满面,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从她内心迸发而出,此刻我能做的就是倾听,让阿姨释放她尘封在内心的情感。
后来再次见到阿姨,我带了两朵手织的向日葵,并且特意选了两朵九瓣的(两朵代表她跟叔叔两人,九瓣象征她跟叔叔两人的感情长长久久),把它们放到一个玻璃瓶里送给了她。我希望这是对阿姨思念的寄托,也更希望阿姨不再活在痛苦当中,去迎接属于她的美好新篇章。
方阿姨的故事,是关于疾病、孤独和关怀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医疗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对患者心灵的抚慰。在这个过程中,医学人文,成了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一束温柔的光,穿透了冰冷的器械和复杂的数据,温暖着每一颗脆弱的心灵。
(作者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护师、肝胆胰肿瘤钇90个案管理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