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才是真科普

靠谱才是真科普

直播间里“医疗专家”口若悬河,对于各种疑难杂症都能快速诊断,但他/她可能并不是医生;短视频中的“副主任医师”正襟危坐,而线下出诊的却另有其人。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医疗养生短视频直播热背后,隐藏着不小的风险。

在信息获取方式深刻变革的今天,短视频以其直观、便捷、易传播的特性,已成为大众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短视频进行医疗科普,是新技术条件下诞生的新事物,让专业医学知识以更轻松的方式进入大众生活,发展迅速且备受欢迎。

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医疗从业者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深入浅出讲解常见病防治,有的演示急救技能,有的破除健康谣言。这些内容有效提升了大众的健康素养,让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某短视频平台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其医疗科普创作者增长1.8万名,科普内容累计播放超5000亿次,收藏数达24亿,同比增长63%。这些数字背后,是公众对可靠健康知识的渴望和认可。

太阳升起,阴影随之出现。医疗科普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在流量诱惑下,部分自媒体账号打着医疗科普的旗号,传播不科学甚至错误的内容,更有甚者,名为科普实为推销产品。这些行为不仅误导公众,更侵蚀着医疗科普的公信力。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层面及时出手。不久前,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为“自媒体”医疗科普划出清晰红线。新规要求网站平台分类核查认证账号资质,严禁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医疗内容,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并在主页清晰展示医师资格证、执业证等关键信息,让用户能够全面评估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作为连接医疗科普供需两端的渠道和桥梁,平台责任是治理的关键一环。近来,各短视频平台正在逐渐完善机制,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审核水平。这包括建立“阶梯式”处置措施,对违规账号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直至关闭账号等处罚。2024年7月至2025年3月间,某平台就封禁了超过3800个违规账号。

同时,不少平台也在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权威优质、科学专业的医疗科普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比如抖音,通过发布新版社区公约,明确禁止资质挂靠、伪造证书、非本人出镜虚假宣传等行为,要求医疗内容需基于权威医学文献并标注来源;通过引入权威医疗从业者、与卫生健康委等机构共创等形式推进优质医疗内容的产生。这种“扶优汰劣”的策略,有助于更多优质内容的涌现,低劣内容则无处遁形。

作为医疗科普的受众,公众也需要提升自身鉴别能力。在信息洪流之中,能够正确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这是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健康素养。具体而言,可通过“三查”来辨别:查平台是否靠谱,选择那些有严格审核机制、与权威机构合作的正规平台;查医疗科普者身份是否靠谱,查看其主页认证信息,包括医师资格证、执业证、所在医疗机构及科室等;查内容是否靠谱,警惕那些夸大其词、制造焦虑、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内容。多一份警惕,就少一份被误导的风险。

医疗科普不是流量生意,而是关乎公众健康的重要事业。在规范与发展的平衡中,既需要通过严格监管祛除乱象,也需要支持真正有价值的科普内容。只有这样,“短视频里的医生”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让靠谱的医疗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