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教育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北京篇章

首都教育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北京篇章

聚焦教育强国首善之区 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服务

首都教育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北京篇章

2024年教师节,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吹响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号角。今天是第41个教师节,一年间,首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部署《北京市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实施方案》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着力构建育人新载体,促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北京智慧、北京力量。

首都高校学子三千人合唱团唱响天安门

学生利用脑环控制机械臂

小学生课间活动

2025年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中学生足球赛

新学期学生正在分餐

幼儿在园活动

北京工商大学志愿者为观礼嘉宾提供引导服务

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活动

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

以“大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

“打门!”盛夏的北京,热浪在首都体育学院的绿茵场上翻涌,欢呼声漾满看台。来自京藏疆青蒙五地的少年们张开双臂肆意奔跑,绿茵场上满是青春的律动。这场足球赛,没有地域界限,全员混合编队,赛场上只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我们”。

这是今年7月中旬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京藏疆青蒙“融铸式”教育协作系列活动中的一幕,也是北京教育系统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暑期,1500多名京藏疆青蒙五地学子齐聚北京,开展了“见字如面”、足球赛、艺术周、科技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活动中既有互通信件首次相见的亲切“笔友”,也有从陌生到并肩驰骋足球赛场的伙伴,还有共同参与“智能城市规划”“生态保护方案”课题的团队,五地学子同上一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在“共生活、共学习、共成长”中潜移默化涵养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德育是“五育”之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近年来,北京持续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充分利用首都地区资源优势调动青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延伸到社会,以“大思政课”拓展育人新格局,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悟思政内涵。

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上,3000余名首都高校大学生放声歌唱,4000余名青年志愿者默默“护航”……从合唱到志愿服务保障,再到文艺晚会演出,北京55所高校9000余名师生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北京教育系统的使命担当,同时也让重大活动现场成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我来自革命老区山东临沂,祖辈的革命事迹深深影响了我。”参加广场合唱的北京师范大学刘倩同学表示,通过这次用歌声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更加坚定了她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

北京将持续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不断推进“‘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爱北京·爱科创”行动,开展实践育人“四个一百”建设工作;有序扩大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试验区覆盖范围,建设一批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推动一体化改革走深走实。

守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绿水青山”

跳绳“穿越障碍”、拍球“运送补给”,在北京精忠街小学操场上,一节体育课好不热闹。孩子们变身“越野达人”,在趣味情境中收获运动知识。

新学期,北京近1300所中小学食堂硬件升级,240多个智慧食堂投入使用,“中央厨房+”模式实现校园餐上桌时间缩短50%,一系列新举措落地,切实保障学生吃得安全、营养、可口。

身心健康是“五育”之基。北京市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简称“体育八条”)《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身心健康二十条”)等政策文件,持续推进“课间一刻钟”改革落地,构建集运动、卫生、心理、营养于一体的“大健康”教育格局,通过“能出汗的体育课”、大力开展“班级赛”等创新举措,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来、笑起来、强起来,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北京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场班级足球赛的决赛,两队实力相当,战况胶着,直至最后进行点球大战,由两队的点球手各进行对决。转瞬之间,高二14班领先一球赢得比赛。胜负就此决出,高二13班、15班联合球队队长周良镛在奋力拼搏却依然惜败后,流下了泪水。口哨声中,喜悦和悲伤被定格在这一刻,老师的安慰、同学的鼓励,把比赛的失败,变为他们内心珍藏的财富。

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飞速发展,北京也在探索“人工智能+饮食+锻炼”集成式推进机制,将一系列有效措施更加系统化地转化为每一位孩子的实际收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海淀区通过科技赋能积极探索智慧食堂海淀模式,构建校园食品安全全链条智慧化管理体系;搭建“阳光跑”智能监测环境,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实现科学合理的运动锻炼。东城区广渠门中学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慢动作摄像采集学生立定跳远动作数据,生成可视化分析报告,教师结合AI诊断结果,针对学生动作偏差设计个性化训练方案,提升教学精准度。朝阳区实验小学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学生思维活跃度、注意力集中等课堂表现以及在校运动数据,将相关信息反馈家长,使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和日常锻炼情况。

锚定教育新域新质 构建新质育人载体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北京持续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新质育人载体。

“在这里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学生,我觉得我就是企业的一名工程师,正在产线上做有用的事。”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说道。在集成电路产业一线,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的联合攻关小组正忙着调试新型存储芯片样品。作为北京锚定关键领域打造的科教产教融合载体,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便组织50余名高校教师、260余名研究生与企业技术总师团队“并肩作战”,以“揭榜挂帅”破解产业难点。目前,团队已达成合作课题74项,开展新技术研究47项,在基于忆阻器的存算一体等“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实现了“在实战中育人”,让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截至目前,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揭榜产业课题71项、转化专利200余件,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引进学术领军人才30人、招录博士生近百人,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支持52位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勇担龙头使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发展,是首都高校的“天然属性”与必要责任。近年来,北京邮电大学依托信息科技特色,将人工智能作为服务首都发展关键变量,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方面同步发力,形成“AI赋能、北京受用”的北邮方案。在城市更新、生态环保、节能减排方面,都有北京工业大学智慧参与,聚焦超大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研发关键材料与技术,助力北京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当前,科技创新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北京市推动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结对共建28个高精尖学科,在市属高校立项建设14个新兴交叉学科平台。通过建平台来重新配置资源,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的学科能走到一起,愿意走到一起,与区域产业实现有效结合。

北京市立足产教融合构建新型育人载体,推动北京中关村学院建设、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建设。北京中关村学院聚焦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以项目制育人模式,培养下一代AI领军人才。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按照“改革先行、聚合创新、协同发展”理念,聚合京津冀产教资源,布局职教本科专业,拓展职普融通赛道、探寻科教融汇路径、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构建跨省域、广辐射、实体化办学新模式。北京市以“中职为特色、高职为基础、职业本科为引领、应用型本科为拓展”的思路,支持优化职业院校布局。今年,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正式设立,标志北京市属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实现了零的突破,将以全新姿态开启职业教育服务首都发展新篇章。

弘扬教育家精神 站好三尺讲台

从跨越千里的教育之旅到跨越六十年的榜样“大思政课”,从支教团队用牦牛数量讲解数学到大学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学生扎根田间……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一线,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躬耕教坛、甘于奉献的首都教师,书写了一份又一份铸魂育人的时代答卷。

“教学要以问题为纲,要教会学生找到方法,明确方向,用以解决国家和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钟义信,从教四十余载,85岁的他至今仍坚守教学一线,从事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通过传、帮、带,引领青年教师拓宽教学思路。

“先生们治学严谨,对学生关怀备至,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向先生们学习,做一名有温度和情怀的北大师者。”来自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李彦教授在第七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中,讲述扎根讲台三十载的教学、科研与传承故事。

近年来,北京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师工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培养体系,形成教师队伍建设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首善之区建设提供保障。

“要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工匠’,在一个‘大’字上要做文章。”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始终坚守在思政教学一线,育新人、编教材、做学问。他以现实问题为案例,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讲活,让思政课“抓耳”,同学们都说他“自带感染力”。

做好凝心铸魂“大文章”,关键在于培养育人育心“大先生”。北京市坚持以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支撑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今年,“北京市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年”启动。聚焦“数量结构优化、素质能力提升、学段有力衔接”的目标,推出“队伍配备行动”“素养提升行动”等四项行动,实施青年教学骨干培优计划等多项举措。计划通过3年时间,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今年,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措施》,对教师经常遇到、关心关切的非教育教学负担问题,画出底线红线,加强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提高教师专业学习效能,让广大教师轻装上阵、深耕课堂。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凝聚全社会关心教育、尊重教师的强大合力。 文/顾昕昕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