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文化下乡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推出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文艺作品。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文化艺术与乡村发展的紧密联结。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是文艺的沃土,推动文化下乡不仅能为农民群众送去精神滋养,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更能唤醒乡村文化活力,以文艺赋美乡村,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探索新路径。

乡村文化艺术的繁荣,是涵养乡村精神根脉的关键,更是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农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向心力;另一方面,能让传统民俗、民间技艺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以延续与创新,避免文化断层,守住乡村的独特灵魂;此外,优秀的乡村文化艺术能塑造乡村良好形象,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以文化艺术为纽带,既能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又能为乡村建设注入文化活力,推动乡村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上协调发展。这种繁荣带来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当下提升农民文化获得感,更能为乡村长远发展奠定文化基础,让乡村在时代变迁中保持独特魅力,实现可持续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前,乡村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人才断层、内容与需求脱节、产业转化乏力等现实挑战,严重制约了文化内生动能的释放。要真正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须从资源输送、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与产业融合四个维度系统推进,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可持续路径,使文化之魂深植乡土,为乡村振兴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推动“精准化资源下沉”,破解供给不匹配难题。当前乡村文化资源分配不均,不仅体现在地域覆盖上的薄弱,更在于供给内容与农民真实需求之间的脱节。传统“一刀切”“灌水式”的输送机制,往往无法精准响应偏远地区和不同人群的文化需要。实现从“漫灌”到“滴灌”的转变,需构建需求采集、资源整合、精准配送、反馈优化的有效机制。具体而言,应开展常态化农民文化需求调研,建立“文化需求清单”。统筹调度县域内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设备、图书、演出器材向乡村有序流动。组建专业化文化志愿队伍,配备流动文化车、数字放映设备、便携舞台等,开展“订单式”文化服务,变“送什么看什么”为“要看什么送什么”。开展“文艺赋美乡村”工作,引导各类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入乡、驻乡结对共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举办走进乡村系列公益活动,邀请老百姓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农民艺术家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演出互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同时,应积极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依据地域特色进行智能分发。如为西北地区推送民歌、皮影等资源,为南方水乡提供刺绣、评弹等课程。支持村民通过手机终端直接点选节目、预约活动、反馈评价,实现资源与需求的高效匹配。一些地区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端文化资源库,实现了省域内文化共享与定制化推送,显著提升了农村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构建“乡村文化人才孵化体系”,防止传承断层。人才是乡村文化延续与创新的核心载体。面对本土文化骨干老龄化、青年外流、技艺失传等严峻现实,必须加快构建乡土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首先要夯实本土培育基础。引导非遗传承人、文艺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科普工作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开设农民画、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培训班,强化传统技艺的传习与活化。举办乡土文化能人全国示范培训班,培育农耕技艺传承保护、村歌村舞群众性活动创新推广、文化产业创意提升发展等人才。其次应推动“引凤筑巢”,与高校、艺术院团合作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创作采风、驻点指导、项目合作等机会,完善补贴政策与服务保障,吸引青年文艺人才下沉乡村。还可推广“文化特派员”制度,推动文艺工作者与村组织、农户结对共建,持续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最后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乡土文化能人人才库,持续跟踪培养和服务支持;对长期扎根乡村、成果突出的文化人才进行宣传推介,优先推荐其参与各类交流项目;将民间艺人带徒授业纳入绩效评价体系;支持文化能手成立工作室、合作社,推动技艺传承与市场经营相结合。一些地区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和传承人津贴,有效激励本土文艺骨干持续开展创作与传授活动,为乡村留下了一支扎下根的文艺队伍。

倡导“农民主创+专家辅导”模式,推动文化内容在地化。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往部分下乡文艺作品之所以反响平淡,是因为脱离乡村实际、缺乏农民参与。要切实提升文化内容的感染力和认同感,就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文化主体地位,构建专业力量与本土创作相结合的共创机制。鼓励乡村挖掘本地的历史传说、红色记忆、民俗风情、当代故事,建立“一村一档”文化资源库,并在此基础上将村民身边事、身边人转化为小品、曲艺、短视频、村歌、绘画等文艺作品。例如一些地区村民自编自演反映村规民约、文明新风的方言小品,用乡音乡情传递正能量,深受群众欢迎。应积极拓展展示平台,结合节庆、集市、庙会、村晚等组织汇演展览,开展“最美村歌”“乡村微短剧”等遴选,激发农民创作热情。同时推动优秀作品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增强文化自信。不少地区村民通过拍摄短视频展现农耕生活、乡土美食,成功打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形象,有效增强了本土文化的可见度与影响力。

深化文化IP与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价值转化路径。乡村文化唯有与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要跳出“为文化而文化”的局限,坚持以文塑旅、以文兴业,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乡村文化IP,并推动其向产品、体验、服务转化。应深入梳理地方文化资源,聚焦核心特色,对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古村风貌、红色记忆、文体活动等,进行IP提炼与内容打造,形成专属品牌形象与故事体系。例如一些地方因地制宜提炼出“村BA”、村跑、村舞、村歌、村厨、村艺、村钓等“村字号”系列IP,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及市场需求深度融合,是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和产业增效的关键路径。应积极推动乡村文化IP向消费端延伸,开发村艺工坊体验游、节气民俗研学营、乡村文创市集等业态;举办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支持农民利用传统技艺生产手工艺品、特色食品,并借助品牌包装、电商直播提升附加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旅项目投资,打造文化主题民宿、实景演出、艺术村落等融合场景;探索建立线上乡村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通过系统化的IP提炼与内容构建,将地域特色文化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消费业态,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传统资源的现代价值,还可进一步反哺文化传承与创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在弘扬乡土文化的同时,增强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