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系统性阐释中国现代化的力作

一部系统性阐释中国现代化的力作

——评《一本书读懂中国式现代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潜藏着一个深刻而隐秘的主题——从被迫接受现代化到主动定义现代化的范式转换。近期由崇文书局出版的《一本书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以其清晰的章节架构和深刻的历史洞察,为我们揭示了这一转变的完整图景,展现了中国如何从一个现代化进程中的“他者”转变为现代化道路的“定义者”。这部著作无疑是一部系统性阐释中国现代化的力作。

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创新:现代化认知的范式突破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动态过程。对于“现代化”的诠释,各种理论流派可谓众说纷纭,但实际上呈现出的是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叙事范式。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进程,现代化长期以来都被视为民族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展现出了现代化发展的不同图景。而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西欧国家的内源性现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源性现代化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多变、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充满艰辛。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实践的比较分析,本书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那些试图在西方范式内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最终往往会陷入发展困境。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西方现代化模式被普遍认为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这种模式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彻底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形态,以其独特的理念、路径和发展成效,极大地创新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为人类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全新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祛魅,破除了在现代化道路问题上对西方的路径依赖,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叙事逻辑;确立了在现代化道路问题上的中国自主性,隐含着现代化范式上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完整叙事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奋斗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终于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构筑成了鸿篇巨制的“中国现代化史诗”。

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是错综复杂、多线性的矛盾运动。鸦片战争后,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围绕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再到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等,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初步且微弱的基础。不同阶级的探索展现出向西方学习的不同梯度,所以这些探索本质上都是在西方设定的现代化框架内寻求出路。虽然种种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始终无法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书中所描述的种种挫折与失败,实际上反映了西方现代化范式与中国国情之间的深刻张力。

国家权力式微和国家能力低下是阻碍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的推动者延续了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话语叙事以及国家重建的现代化目标,在实践探索中牢牢把握现代化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统一性。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现代化”,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不断尝试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经历了从提出到实践、从理论到制度、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突破西方现代化范式的思想历程和实践轨迹,并且特别强调虽然这一阶段的探索面临诸多挑战,但已经显示出中国开始从被动接受现代化规则转向主动参与现代化定义。

新时代实践的理论升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性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本书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包括其根本性质、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基本遵循、科学方法、哲学基础等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正确认识和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全面拓展了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成为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之思、现实之需和实践之解。中国共产党在由一般现代化应然形态向中国现代化实然形态的时空转换中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的系统表达,其核心特质在于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实践来回答“现代化之问”的话语叙事。百余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实现了从抽象理念到具体模式的话语转型,以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标识性概念建构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体系,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术语革命和范式重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建构,我国由过去在现代化问题上的话语依赖走向今天的话语自主,实现了从他者镜像到自我建构的重要转向。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探索”这一主题,本书避免了陷入具体政策的琐碎讨论,而是聚焦“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背后的哲学基础和文明逻辑,这种分析路径揭示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由单纯的技术层面被提升至文明重构的高度。尤为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必然伴随贫富分化和强国霸凌”的西方魔咒,证明了一国均衡发展的可能性,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有助于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和创新价值。

世界意义的开拓性探讨:全球现代化理论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中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科学回答了现代化在中国的生发逻辑、演进历程和实现形式,在独立自主的探索中持续推动现代化话语表述的丰富发展,并从本土叙事转向世界话语。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时,本书将论述提升到文明对话的高度。一方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中国式现代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铺就通途和坦途。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用一系列成功实践证明了“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的历史命题。作者还特别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不在于输出模式,而在于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既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又避免了西方常犯的“普世主义”傲慢。

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克服了西方现代化的诸多弊端,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的文明形态;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形态。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时,本书没有落入简单的东西方对比窠臼,而是提出了更具穿透力的观点:中国实践的最大启示,在于证明了现代化道路的其他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总之,《一本书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以严谨而富有逻辑的六章结构,构建了一个从普遍到特殊、从历史到当代、从国内到国际的完整的现代化分析框架。对于关心中国与世界未来的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力作。

(作者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一本书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林建华、孙存良、肖光文主编,崇文书局出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