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与因应:佛教传入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触动与因应:佛教传入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哲学便已有数百年历史了。佛教之所以能输入中国,玄学是一大诱因。从中国哲学史来看,玄学的关注点,不再是治天下之类的实学,而是精神现象学之类的虚学。玄学家们提出了各种本体论,但很大程度上只能解释物质现象,却不能解释精神现象,也没有找到安顿精神的办法。饮酒、清谈、索隐行怪,只能获得一时的欢愉,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佛教进入中国,不是靠武力打进来的,而是中国人主动请进来的。先哲讲哲学侧重于政治哲学,寻求长治久安之策,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普通民众的精神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传统的玄学无法给出良方,便促成了佛教的出场。佛教是讲给众生听的,不管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成为受众。很多民众把佛教当作一种精神鸦片,使眼前的苦难暂时得以缓解,使心灵得到安慰。他们或许听不懂佛教讲的深奥道理,却可以成为虔诚的佛教徒。佛教虽然是一种宗教,却反映了一种人生哲学,从生老病死讲起。佛教不讲政治哲学,摆脱了名教话语的束缚,面向所有人。

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有较强的哲学情结。佛教作为异质文化输入中国以后,给中国哲学带来四个挑战性问题。

第一,世界到底是一个还是两个?中国传统哲学秉持一元世界观,认为真实的世界只有一个可见的物质世界。佛教秉持二元世界观,认为世界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叫作此岸,另一个叫作彼岸。可见的此岸虚假不真,不可见的彼岸才是真实的存在。佛教所说的此岸,是物质世界的代名词;而彼岸则是精神世界的代名词。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哲学家们往往更关注现实的政治生活而非抽象的精神生活。输入佛教以后,中国哲学的视域扩大了。先哲借鉴佛教重视精神生活的长处,创造出中国式的精神生活方式。采用这种精神生活方式,大家不再以“圣王”为目标,转以“圣人”为追求。所谓圣人,不一定是治国有本事的人,而一定是精神境界高尚的人。佛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把精神世界摆在第一位,否认物质世界,使中国哲学家重新开始注重论证物质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促进了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发展出了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如,华严宗就力图缩短此岸与彼岸,其所强调的“一”,就是此岸和彼岸的总和,认为倘若离开此岸,也无所谓彼岸,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禅宗强调佛在心中,也把子虚乌有的彼岸取消了,主张用生活实践取代宗教修行。他们又回到天人合一的中国立场。

第二,到底怎样看待人性?中国传统哲学颂赞人性善,认为理想的人性本善,人们以人性善为价值共识,推动社会群体的形成。如果人性非善,社会群体如何能组织起来?先哲不否认现实人性有善有恶,但强调必须以善为衡量尺度,不能以恶为衡量尺度。所谓恶就是善的缺失;而善与恶无关。孟子的性善理论提出后,没有遇到真正的论敌。虽然有学者认为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但荀子认为现实人格有恶有善,从不否认圣人至善,并不是孟子的论敌。直到佛教输入后,“性善论”的真正论敌才得以出现。中国传统哲学给人性投了赞成票,佛教却给人性投了反对票。佛教认为人生是苦,在此岸做人没有任何价值,不如到彼岸去成佛。

第三,到底有没有规律可循?中国传统哲学同佛教都把世界理解为变化过程,分歧在于这个过程有没有规律可循?佛教否认有规律可循,声言“诸行无常”;老子承认“知常曰明”,荀子强调“天行有常”,看法刚好相反。如果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势必导致虚无主义;只有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才能把世界当成认识对象。为了在理论上驳倒佛教的“无常”论,先哲必须致力于本体论研究,对世界的规律性作出本体论证明。张载提出气本体论,就是要证明世界有“常”,得出的结论是“太虚即气,则无无”,可见佛教所说的虚无彼岸并不存在。二程提出天理本体论,证明有“常”。他们认为天理本体指的就是“常”,既可以解释物质现象,也可以解释精神现象。他们借鉴佛教的理论思维成果,讲出儒家式的价值本体论学说。

第四,内在超越是否可能?佛教精神生活方式主张外在超越说,把人性之外的佛祖当作成佛的助力者。他们认为人生只有负面价值,必须借助佛祖的点拨才能实现精神超越,到达彼岸佛国。中国传统哲学肯定人性善,自然要在人性中寻找精神超越的根据,走内在超越的路。可是如果不驳倒外在超越说,内在超越的路也打不通。宋明理学正是针对佛教的外在超越说,发明了内在超越理论。程朱侧重于超越性,把天理视为精神寄托之所,但不排除内在性;陆王侧重于内在性,也认同天理观念,不排除超越性,内在超越理论是他们的共识。如果没有佛教讲究外在超越在先,宋明理学怎能讲出内在超越在后?

对于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呼唤出新的哲学形态即宋明理学思潮。佛教是中国哲学跳出政治哲学、讲出人生哲学不可缺少的桥梁。佛教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学问,对世界总体作出一种独特的解释。输入佛教对于中国哲学发展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它拓展了中国哲学家的理论视野,丰富了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

(作者:宋志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