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慎微,智者识几。”语出《后汉书·列传·郭陈列传》,其意为贤明的人能够重视细微的变化,聪慧的人善于发现细小的迹象。细微之处显品格,小事小节见成败。党员干部在处事中当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从细微之处做起,律己修身、防微杜渐,方能守住清正廉洁之本。
慎微识几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能力。在古代先贤看来,“微”与“著”、“小”与“大”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诗经》中的“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太公金匮》中的“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资治通鉴》中的“尽小者大,慎微者著”,皆蕴含着“克勤小物,而后尽于大事”的道理。对于个人修行而言,当慎小、慎微、慎初,坚持把小事小节作为磨炼品行的开始,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慎微之道,首在于“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诱惑面前,保持清正廉洁,须从细微处做起。无论是人民军队“不拿群众一个苹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是杨善洲“连夜退回6块5毛钱餐费”、廖俊波“追至电梯口退回海产品”,都能于细微处见精神、于小节上见品德。重小处、严细行、防微末,是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历史中,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始终将纪律规矩刻印在心,从小事小节中守起严起。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党员干部的作风与操守。我们党提倡锤炼党性修养、强化作风纪律,目的就是引导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底线,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
“识几”之智,则更进一层。“几”者,机也,是事物发展变化初露的端倪。这如同作风防线一般,要谨慎防止被撕开微小裂口,摒弃小节无伤大雅而自谅自恕,杜绝小利无足轻重而等闲视之,时刻做到治疾患于“未”、断诱惑于“小”、拒贪腐于“始”。纵观一些典型案例,多数正是从接受一盒茶叶、一次饭局开始,逐渐滑向腐败深渊,从“首次破例”到成为“典型案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要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才能处事以公、守身以正、用权以廉、谋政以明。
做到慎微识几,重在久久为功。守住小事小节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对党员干部而言,作风堤坝之固,既在于惊涛骇浪袭来时的巍然屹立,也在于涟漪初起时便将其消弭于无形。在此过程中,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从小事小节上守起,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通过在一点一滴上完善自我,方能守住拒腐防变防线,炼就金刚不坏之身。
新时代新征程,愈是闯关夺隘,愈要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小事小节看似微小,但折射的是党性、反映的是作风。党员干部要在细微、容易之处下功夫,牢记“气泄针芒”“堤溃蚁穴”的教训,莫在推杯换盏中放松了警惕,在小恩小惠面前丢掉了原则,做到不该办的坚决不办、不该收的坚决不收,坚守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方能行稳致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