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奋斗目标、初心使命、发展理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专题部分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深入学习把握其中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历史宏愿,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安排,鲜明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条重大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是其中之一。确定这一重大原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的,也是在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验、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特点、统筹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等重要文章,对此作出深入阐述。
从党的根本宗旨看,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彰显。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延安考察时进一步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从党的历史经验看,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和春潮澎湃的改革时代,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始终是为人民利益奋斗的政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千年夙愿梦想成真;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些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面向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同样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而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从党的奋斗目标看,造福人民是我们党的永恒追求。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征程上,我们要着眼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适配性,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效转化为人民群众更多更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我们对人民的承诺,也必将在人民支持下实现。”
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的重要要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对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相关重要文章和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求对人民负责、让人民获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要看到,经过长期奋斗,中国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新进展。同时也要看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还远没有达到充分满足的地步。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新征程上,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宏伟蓝图,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要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我们坚持“一个都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仍然强调“一个都不能掉队”。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进一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征程上,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征程上,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更加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征程上,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依法保障财政性教育经费拨付使用到位,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教育差距。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下更好基础。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大部署,始终坚持就业优先,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维护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征程上,要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的重要要求,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新概念、新要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篇重要文章,对做好新时代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重大原则和重点任务作出深刻阐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综合素质;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维护人口安全。
202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文章和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为新征程上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