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关乎国家稳定与人民幸福。2025年10月16日是第45个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粮食节约,人人有责”,这一主题直抵粮食安全保障的关键命题——节粮就是增粮。
我国粮食安全虽成效显著,但供需紧平衡的状态未有根本改变。一方面,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强。数据显示,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安全线。但另一方面,我国玉米产需缺口还比较大,大豆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全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这种形势下,隐藏着不容乐观的现实挑战。据调查测算,近三年在储存、加工、运输环节,我国粮食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我国每年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等环节损失的粮食约700亿斤。与此同时,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种植成本不断攀升,农业增产空间被不断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节粮减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道德倡导,而是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的战略选择,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每减少一分浪费,就相当于增加一分粮食产量,节粮如同为粮食安全拧紧了“安全阀”。
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节粮减损,需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在粮食生产环节,大力推进科技节粮。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升,以及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机收损失率的降低,都彰显了科技在节粮减损方面的巨大潜力。通过不断创新和应用农业科技,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在粮食储运环节,大力推进科学管粮。全国已建成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务,基本消除了粮库储粮损失,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 以内。这充分说明,科学的管理和服务能够有效降低粮食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保障粮食的数量和质量。
节粮减损既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民参与。新版《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规定餐饮服务经营者不得误导消费者超量点餐,应根据消费人数为消费者提供点餐提示。这一规定从制度层面为遏制餐饮浪费提供了保障。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也应当破除“好面子”的消费陋习,外出就餐时按需点餐、剩餐打包,食用自助餐遵循“多次少取”原则。在家庭饮食中,应按需采购、科学储存,合理规划膳食,让节约习惯走进日常生活的每一环。针对宴会酒席等浪费“重灾区”,更需要联合村社倡导移风易俗,反对“讲排场、比阔气”的铺张行为,让节约理念融入民俗活动。
强化制度约束,让节约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每一粒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二十连丰”,但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节粮减损仍然必不可少。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将节约粮食、反食品浪费、保障粮食安全等纳入法治化轨道。各地区各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把节约粮食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范等,确保法律法规落实落细落到位。
节粮就是增粮,心动更需行动。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树立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从生产、储运、加工到消费的全链条各环节发力,通过人人起而行之厉行节约,守护好我们的粮食安全,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董宏达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政协
责编:吴成玲
校对:王灿熙(实习)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彭亚南、刘斌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