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刘飞: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

二、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点任务与原则要求

(一)重点任务

1.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因其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切文化工作、文化事务、文化建设,归根结底都关涉意识形态问题,涉及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因此,推进文化工作与建设,必须在正确的方向、立场和原则上站稳脚跟,必须抓紧抓实意识形态工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有力的政治保障。

完善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从2023年6月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到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我们党明确提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这一概念,即在“宣传思想”的基础上加入“文化”二字,意味着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范畴,已从意识形态领域拓展至全部文化工作、文化事务。

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求党必须将各项工作和事务牢牢抓在手上、管好管住。其中,管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核心关键。必须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勇于、敢于、善于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并注意区分问题性质:对于一般思想认识问题,需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摆事实、讲道理;对于重大政治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问题,则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坚决回击恶意攻击与造谣抹黑,以正视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必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

2.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向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非简单照搬挪用,而是立足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对其进行继承与弘扬。必须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传统文化发展进步,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供滋养与指引,为中国的国家长治久安、社会长远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确立思想原则。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是深层次的文化创新与发展,而非流于表层的文化现象,停留于时尚、流行层面。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追求的是真正的文化繁荣兴盛,其核心在于拥有能穿越时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深层次、高境界的文化积淀。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即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因此,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要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真实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化创作与文艺创作,必须真实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书写、抒怀、抒情,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丰富、充实、提升的需要。

4.不断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博弈空前激烈,既体现在硬实力的比拼上,也愈发激烈地体现在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的角逐上。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树立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实事求是地看,当前全球舆论场仍呈现“西强东弱”态势,中国形象的塑造尚未完全自主。很大程度上,中国形象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即由他人定义、传播与表达。这种“他塑”必然存在偏差,更有甚者会借机蓄意歪曲、抹黑和攻击。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和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二)原则要求

1.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基点。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点、深厚的文化发展逻辑与脉络。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绝不能割舍自身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基因,更不能背离我们文化、文明的演进逻辑,必须在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已实现政治与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必然是达成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自身文化发展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文化主体性。

因此,新时代文化建设既应秉持海纳百川的态度,也必须坚持以我为主。广泛学习借鉴的目的是为我所用,绝不能盲目追随、人云亦云,以他人标准作为评判自身是非美丑的尺度,否则文化建设难以取得成效。也就是说,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立足点。

2.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化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鲜明标志。文化犹如活水,唯有持续流动、注入源头活水,方能奔涌不息、汇成江海;若封闭僵化、缺乏新鲜滋养,终将枯竭。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弦歌不辍,其强大生命力正源于历久弥新的开放姿态与博大包容的胸怀——不断吸纳新元素,持续创新创造。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从未中断、传承不息,而这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有力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坚持守正创新,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

创新创造是文化发展的活力之源、繁荣之基,但绝非无原则的标新立异。只有守正,才能更好地创新,才能避免迷失自我与方向,才能明晰创新路径与边界,即懂得哪些能变、哪些必须坚守,从而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守正创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根本遵循:“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责任编辑:王瑱校对:赵苇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