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践探索

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实践探索

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是我国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支持深圳、青岛、宁波等地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加快建设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十四五”期间,宁波围绕港口优势、产业创新、生态保护、合作共赢等方面精准发力,取得切实成效,探索出一条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宁波实践”路径。

充分发挥港口硬核优势,持续壮大港航服务,推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能升级

一是持续锻造世界一流强港硬核优势。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波,指出“宁波舟山港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硬核’力量。要坚持一流标准,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为国家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多年来,宁波这座以港而兴的城市,持续锻造港口硬核优势,加快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宁波梅山港区成为单体超千万标箱混线作业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024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1、第3,国际航线连接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在“2025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中,宁波舟山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位居全球第7,实现“五年四跃升”。

二是稳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港口集疏运能力是国际港航物流枢纽能力的重要体现。宁波推动建成国内首条甬金双层高箱集装箱铁路,联动建设义乌“第六港区”,实现海铁联运与中欧班列“整列中转”。落地“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业务”“启运港退税”等制度创新试点,广泛吸引国内沿海港口、长江沿线港口以及内陆铁路枢纽的货物在宁波舟山港集运。截至2024年底,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开通线路达26条,内陆无水港增至36个,覆盖全国16个省份和67个城市,海铁联运量已达180万标箱,稳居全国第二。

三是推动港航服务产业多维拓展。做优国际海事服务,推动宁波舟山港成为全国第3个、全球第5个具备保税LNG(液化天然气)加注能力的港口,创新开展LNG“无感加注”作业,持续推动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服务常态化发展,完成华东地区首单船用保税生物燃料油加注服务,累计在宁波港域完成6单加注,加注生物燃料油约1.1万吨。

创新航运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数字人民币+港航”服务模式,指导银行搭建数字人民币港航供应链特色支付服务场景,应用数字人民币定向支付,实现货运业务全流程线上化、订单数据真实性可追溯。

发布国际集装箱运价挂钩交易产品,实现运价与具体航运合同的有效对接,有助于企业更好管理运价风险,可节约近20%的物流成本。拓展国际商事海事法律服务,设立海事法院共享法庭、知识产权庭巡回审判点,开展集海事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审理为一体的“三合一”法律服务改革,将海事刑事案件处理由碎片化变为集成化。

四是推动国际航运监管制度创新。创新建立“空中政务走廊”船舶入境检查快速机制,将查验空间由“陆地”向“海上”延伸,为船方节约靠泊成本。深入推进“一船多证一次通办+不停航”政务增值服务机制,实现船舶证书、文书等多件事“一次通办”,压缩办理时间90%以上,被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部委评选为优秀信用案例。在全国范围启动全港型引航员培养工作,打破资质壁垒和证书限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宁波舟山港“一船两引”问题,推动港口一体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推动海洋产业集群升级,强化海洋科技创新赋能,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一是打造以绿色石化为支撑的油气全产业链。宁波港区拥有20万吨级以上原油码头5座,并建有亚洲最大的45万吨级原油码头,是我国重要的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同时,宁波持续推动油气仓储资源拓展,2025年7月,宁波签发了全国首本油气仓储地下洞库不动产权证书,以地面56亩的土地“唤醒”相当于约1700亩地表仓储用地的地下资源,实现了“地上青山绿水,地下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良性互动和协调统一。目前,宁波已经建成了全国首个达到炼油总能力5000万吨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延伸发展芳烃、聚氨酯原料、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体系,全市拥有2个国家级绿色石化园区和11家绿色石化工厂。宁波石化开发区牵头起草了国内《绿色石化园区评价通则》团体标准,为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推动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宁波围绕临港经济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产业,重点推动智能装备、现代能源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装备3大千亿级产业发展,培育壮大航空航天及轨道交通装备、检测与监测设备、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3大百亿级产业。同时,宁波推动首台(套)产品研发应用,培育细分领域龙头领军企业,推进装备领域数字化应用和智能化升级,形成了“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截至2024年底,宁波全市累计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企业104家。

三是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宁波正构建“海洋牧场+海上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的海洋新兴产业体系。宁波象山海域的深远海智能化养殖平台“东海1号”开创了浙江深远海养殖先河,年产能达400吨优质海产品。海洋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建设快步迈进,形成了以中化国际为代表的海洋防污防腐材料、特种膜制造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基地。海洋科创能力持续提升,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兵科院宁波分院等高水平涉海科研机构快速集聚,在海洋防腐材料、深海勘探装备等领域已取得79项专利突破,创新要素集聚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构建海洋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新格局

一是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制度创新。宁波创新建立海岸线“占补平衡”机制,修复象山港、梅山湾等区域岸线46公里。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为200多种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宁波象山县统筹推进海岛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海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其中花岙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入选2025年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为全国海岛地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有益经验。完成蓝碳交易拍卖,开辟金融支持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二是探索建立绿色治理标准。探索建立绿色产业准入标准,制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严控“两高一资”产业在沿海布局。创新产业园区环保“绿岛”集成改革模式,推动园区内企业废水、废气、固废集中处置,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落实“湾(滩)长制”,建立完善入海河流和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现重要海洋功能区和生态敏感海域水质状况的连续、自动监测与动态评价。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区块链+环保码”的创新改革,为全区3000家重点排污企业建立“健康档案”,入选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名单。

推动区域统筹协同,探索建立国际海洋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良性发展

一是推动建立区域统筹机制。宁波组建了由26个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市)共同参与的海洋经济工作专班,在市发展改革委挂牌设立市海洋经济发展局。为推动跨区域合作,宁波组织开展《甬舟现代海洋城市总体方案》编制工作,推动宁波象山、宁海和台州三门构建渔业资源联合保护、海洋旅游合作及精品旅游路线推荐等合作机制。宁波积极参与组建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建立涉海类人才、科技、金融、项目、市场等资源的跨区域协同平台,实现涉海类人才引进互融互通、人才评价互认互准、创新平台共建共享。

二是探索国际海洋合作交流规则。宁波依托全国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以及国家级中东欧博览会举办地的发展契机,推动宁波舟山港与中东欧国家沿海港口开展“五海六港”合作,开通集装箱航班,拓展中东欧国家航线。宁波海关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合作机制,全国首创“中东欧商品进口通关一件事”,建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海关信息中心,访问量突破310万人次。定期举办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国际海洋经济与海商事服务论坛、中国(宁波)海洋经济博览会,努力打造国际海洋人文交流平台。

三是持续拓展海洋文化国际影响力。宁波拥有8000年的海洋文化发展史、2500年的海洋城市文明史,海岸海岛资源丰富,建有国家级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省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宁波常年举办中国开渔节等海洋特色旅游节庆,宁波海鲜、小吃名扬海外,海洋民宿超过1000家。积极举办亚运会水上运动赛事、亚洲帆船锦标赛等国际赛事,推进“海洋+旅游”“海洋+体育”融合发展。

(作者系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