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解码中华文明 | 从未停更的大地史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理响中国】解码中华文明 | 从未停更的大地史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要问2025开年最出圈的神作?必须是《哪吒2》啊!

不仅票房突破150亿,在海外也掀起观影热潮。

不信你看,中国网友还在玩梗“急急如律令”怎么翻译,

一些外国观众已经开始边看电影边学中文了!

他们惊呼原来汉字这么方便:

3500个常用字一脉相承,从古用到今;

给新事物命名,只需字与字排列组合就能轻松拿捏。

其实,这一切还得归功于,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从未断档,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世界古文明赛道上曾经有多位种子选手,

为何只有中华文明,能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

今天就让我们来唠一唠中华文明这五大特性之首——连续性。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

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

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

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现在,就让我们“闪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

VR技术完美“复刻”了原始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也仿佛在瞬间穿越70万年的时空,

站在了中华大地历史轴线的遥远一端。

若是继续追溯至百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已经留下了早期人类的足印。

 

如果拨动时间转轮,来到一万年前,

湖南玉蟾岩遗址就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北京东胡林人也已在北方培育出粟,

农业萌发、文化勃发;

五千多年前,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地的祖先也相当给力,

他们兴建城市、兴修水利、兴造陵墓,

集齐“城市、阶级、王权和国家”三件套,

中华文明大幕正式拉开。

 

你知道吗?这可不是我说的,

而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创造性结论,

它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到了四千多年前,中国迈入王朝阶段,

夏人颁布历法,指导农业生产,

商人用甲骨文刻下祷词,

周人以青铜礼器铸就最初的文化认同感;

直到秦并六国,大一统时代昂扬登场;

汉承秦制,奠定恢弘盛世根基。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文明掀开崭新篇章,

王羲之挥毫《兰亭集序》,《世说新语》记录名士风骨,

此后,唐诗开阔、宋词隽永、元曲鲜活、明清小说深邃,

共同汇聚成中华文脉的壮丽磅礴。

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就在这些文物与文献的烛照下,

于巩固中不断发展,绵延不息。

 

这条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一词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就出现了。

更成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重要标志。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这一重要论断还有不少例证!

这就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位“顶流”。

 

那就是2024年7月申遗成功的北京中轴线。

它全长7.8公里,故宫、国博在这里跨时代同框,

历代的文化遗存更是数不胜数,

堪称“中式审美天花板”。

它亲历了七百多年的时代风云,

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史书”。

 

现在,见证历史的中轴线还在南北延伸,磅礴生长。

向北——鸟巢、水立方,尽显双奥之城开放襟怀的荣光;

来到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深藏文脉,

往南——“新国门”大兴国际机场如同金色凤凰、展翅欲飞。

城市古老的纵坐标,续写着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故事。

 

今天,这份连续性在你我身上继续绵延,

让我们依然享受着这种馈赠,

也成为文明的传承者,

让这束照耀过汉唐千里江山的光,

穿透时空、辉映天地,

在新时代,继续点亮文明的万里征途。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