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必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应把乡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文化发展优势,加强对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乡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持续以乡村文化振兴拓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广度、深度与效能,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回应人民群众对于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

乡土文化认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乡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力量源泉。乡土文化以血缘地缘为纽带,通过宗族伦理、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等方式,将家国情怀与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追求,从而构筑起个人与集体、历史与未来的精神联结。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坚定信念,唯有让村民从心底认同本土的民俗、技艺与文脉,才能凝聚起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以增强乡土文化认同夯实乡村文化振兴的思想根基,一方面,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对古镇古建、农业遗迹、自然景观等物质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强化对民俗文化、农耕技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另一方面,拓展乡土文化表达形式,有效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挖掘和运用优秀乡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需求创新其精神内涵与表达方式。如借助数字技术、网络媒体等载体,将乡土文化元素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数字产品、文创设计及公共文化服务,使其精准契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与价值追求,实现从文化资源到精神动能的深度转化。

乡土文化浸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机理。乡村文化振兴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乡风民俗、浸润村民日常的生动实践。乡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文化滋养和思想引导,在提振精气神、增强凝聚力、培育好风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重在塑魂育德,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提炼精神标识,发挥先进文化的道德引领与价值塑造功能。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中的伦理内涵与道德资源,提炼其蕴含的和谐共生、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精神标识,为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原则、规范与尺度,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明辨是非、崇德向善。其二,培育文明乡风,促进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增强乡土文化的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通过乡村旅游、民俗节庆、非遗展演等体验活动,以及乡村博物馆、文化礼堂等实体空间,将优秀乡土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场景,充分发挥其浸润、塑造与培育功能,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素养。其三,汲取善治资源,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共同体。通过把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将勤劳、互助、诚信、仁爱、淳朴等传统美德内化为人民群众的行为准则,进而推动乡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转化为调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基层治理工具。发挥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作用,形成“文化赋能—群众参与—治理增效”的良性运行机制,使乡土文化成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精神引擎。

创新乡土文化多元业态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引擎”。乡土文化所承载的农耕智慧、生态资源与民俗技艺,通过系统性整合资源、创新性产业转化与多元化业态培育,能够有效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它让静态的乡土文化转化为动态的产业价值,既激活了文化传承的活力,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一是打造优秀乡土文化IP。深入挖掘乡村历史记忆、民俗符号与生态特色,凝练具有鲜明地域辨识度的文化标识,通过创意设计将其转化为可传播、可运营的文化IP,以新颖的形式推动优秀乡土文化广泛传播。例如,江苏昆山周庄古镇依托“中国第一水乡”千年文脉与江南生态资源,打造国际级文化IP,通过实景演艺、非遗工坊、数字光影等载体活化传统场景,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双提升。二是推进乡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农耕场景、生态景观、民俗活动为核心载体,构建“文化+旅游+农业”的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立足乡土文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发展目标、精准定位市场客群、制定差异化实施策略。通过策划组织乡村文化体验、民间艺术表演、特色种植采摘等活动,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有效提升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三是探索乡土文化数字化发展路径。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全息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重塑乡土文化产业结构形态,推动乡土文化创意、创造、创作与乡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文化传播矩阵,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跨时空共享,弥合城乡数字文化资源鸿沟,使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形成共有的民族文化心理,提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化生命力与时代感染力。

(作者:高嘉遥,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