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牢牢把握为民造福这一最大政绩

中国理论网:牢牢把握为民造福这一最大政绩

将为民造福确立为最重要的政绩,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更加自觉地将为民造福作为根本价值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深刻认识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

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为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矢志为民造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与为民造福实践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和历史延续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科学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定站在人民立场,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定不移推进为民造福的伟大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民生改善和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民生改善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推动民生建设全方位进步,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些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生动诠释了我们党为民造福的坚定信念与使命担当。

二、准确把握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根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为民造福实践的根本遵循。这一思想系统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切实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关键路径: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民生改善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为民造福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破解这一矛盾,必须提升发展质量。只有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才能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同时,高质量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基础。

(三)重点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为民造福,最根本的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冷暖,多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近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这些务实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为民情怀。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持续抓落实、求实效,不断把民生福祉提高到新水平。

(四)目标追求: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就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和目标导向。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三、全面落实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的实践要求

新征程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关键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和工作成效。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初心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把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一)强化宗旨意识,树立造福人民的正确政绩观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从政履职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要牢固树立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深刻认识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要葆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做显功,也做潜功,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二)提升能力本领,增强为民造福的实干担当

为民造福既需要坚定的宗旨意识,也需要过硬的工作本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履职能力。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切实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要勇于实践锻炼,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第一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要善于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三)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人民群众实际需求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清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要坚持实事求是,掌握真实情况,获取第一手资料,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践行群众路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从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需求摸清摸透,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可靠依据,切实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四)狠抓工作落实,确保为民造福取得扎实成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最终要体现在实际成效上。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狠抓各项民生实事的落实。要建立健全责任制,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加强督查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要强化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为民造福取得新进展。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列出清单、逐项落实、逐个破解,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简介:何思远,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注释: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5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36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