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2025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将“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列为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城市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特指由城市精神、历史文化遗产、空间风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等要素构成的城市文化系统所释放的精神凝聚力与发展驱动力。
回溯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在制定的十四个五年规划(计划)中,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是贯穿国家发展历程的重要命题。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评估与“十五五”规划前瞻谋划的历史节点上,系统梳理与总结党依托五年规划(计划)推进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新征程上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活力源泉。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旨在通过系统的文化制度供给与资源投入,构建公平可及的文化参与和发展平台,着力提高城市居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进而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这种“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导向鲜明体现于五年规划(计划)中,例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城市发展模式从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十三五”规划确立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理念,把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在城镇化进程中更加聚焦人的需求和发展。与此同时,五年规划(计划)依循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创作者”和“剧中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搭建起“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参与机制。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更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构筑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坚持以目标导向为战略引领,明确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阶段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总体目标牵引下,党立足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中心任务,不断对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进行政策调适。“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管理干部、技术人才、熟练工人等各类专业人才,确立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以此解决专业人才供给的严重短缺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庞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六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为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明确要以增加城市文化设施、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推进城市素质教育、开展文明城市创建等方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着重强调,要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进一步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养涵养城市文明,不断回应城市间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目标导向的战略演进,体现了党对时代主题演进规律和城市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十五五”时期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赋能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
坚持以统筹协调为实施方法,优化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整体布局。在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党深刻把握城市文化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始终秉持统筹协调的方法论原则。一是坚持历史文脉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辩证统一。五年规划(计划)不仅强调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格局的保护,守护城市记忆与文脉,又前瞻性地提出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创新途径,探索在保护中寻求活化利用之道,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在主张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同时,又明确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健全市场机制、打造文化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三是实现城市精神凝练与具象表达的有机融合。五年规划(计划)既着力凝练与传承城市在历史演进中积淀形成的体现共同价值取向、文化底蕴与行为准则的城市精神,又通过城市空间形态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文化产业品牌培育等实践路径,将抽象的城市精神转化为可感知与可体验的具象化表征,实现“形神兼备”的建设效果。统筹协调的方法论有效整合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各类资源与力量,破解了建设过程中“保护与发展”“公益与市场”“精神与实践”等二元对立难题,为构建要素协同、功能完备的城市文化生态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深刻揭示了党领导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制度优势,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各地区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遵循。面向“十五五”时期,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要在传承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多维突破与创新发展:一要聚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通过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与多元参与机制,扩大优质文化资源的覆盖面与可及性,提升城市居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二要紧扣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探索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全链条,推动城市文化软实力向智能化与精准化层级跃升。三要加强对统筹协调方法的运用,为历史文脉保护与活化利用注入新动能,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中探索新模式,在城市精神凝练与具象表达中展现新形态,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作者简介:胡海鹏,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