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全面系统阐述了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问题,深刻阐明了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即: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激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凝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两种形式。中国推进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绝不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歧路。一旦走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要么成为四分五裂的国家,要么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事实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国家独立,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党领导人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提供制度保证。新时代以来,党中央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首要的、根本的、统领地位的就是党的领导制度,首要优势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建构的所有制度,都蕴含着党的领导。可以说,离开了党的领导制度,其他制度则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就是空谈。
党领导人民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厚的精神力量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新时代文化自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一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强大的思想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其次,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方向。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必须坚持”,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也才能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这段讲话包含着以下丰富内涵:其一,“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以“六个必须坚持”为指导,我们党会进一步加快理论创新的步伐;其二,“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整体的体现,是有机统一性的体现,每一个坚持中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方法;其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不仅仅包括“六个必须坚持”,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涵,也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六个必须”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性发展。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是具有真挚人民性的理论,是坚定捍卫人民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1.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五卷的第九个部分就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5月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来讲,就是实现五个有,避免五个无。
“五个无”指的是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工作意味着生活保障,没有工作就等于剥夺了一个人的生活能力和发展自己的能力。即使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也常常不能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有的国家经济增长中几乎没有民众参与。无情的增长(ruthless growth),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加严重了,增长的利益大部分落入了富人的腰包。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也不值得持续下去。它不仅损害了当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健康,而且更严重的是对后代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损害。现在不少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毁坏森林,污染河流,毁灭生物多样性和耗竭自然资源。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是一种具有排外性和歧视性的增长模式,不断毁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对应地,“五个有”指的就是:
有工作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024年5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14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有声地发展。2024年9月,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丰富各层级民主形式,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有情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正不断融入中国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不断变成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将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有根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有未来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执政党使命所在。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2.坚持人民至上就要勇于自我革命,始终做到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2021年1月,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必须消除党内政治隐患,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如果党的权力被他们攫取、党的领导干部成了他们的代理人甚至自己就搞利益集团,红色江山就会改变颜色。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1月11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到,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次六中全会决议再次重申了这句话。在去年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我再次讲了这个问题,强调党的高级干部有相当的领导权、决策权、指挥权,如果立场不稳、‘三观’不正、自律不严,很容易在政治上、政策上走偏,不知不觉甚至心甘情愿地成为各种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代言人,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
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指出,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姑息。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谋私利就有了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就能谋根本、谋大利,就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检视自身、常思己过;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及时发现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就能有力回击一切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围猎”腐蚀。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奥秘所在,也是我们党能够推进自我革命的底气所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