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扩大内需 以高品质消费需求塑造发展新动能

坚持扩大内需 以高品质消费需求塑造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十五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清晰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大国经济的根基在内部,经济兴衰的阀门在需求。无论是应对外部冲击,还是培育长期动能,国内需求都是最稳定、最可控、最可持续的战略资源。只有把需求的“总闸门”打开,才能把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持续推向远方,才能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技术领先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也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回旋余地、掌握发展主动。

高品质消费需求是新需求的重要表现

相较于传统需求,新需求更具动态性和前瞻性,能够打破供需低水平平衡,推动供给体系优化升级。因而,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我们更要高度重视新需求的培育和引领。

当前,新需求正成为撬动供需两端、贯通经济循环的关键支点。新需求不是旧需求的简单叠加,而是技术、场景、理念、制度多重耦合后引发的市场生态重构,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既包括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健康养老等“从无到有”的增量,也包括对原有产品重新注入数据、服务、体验之后“从有到优”的跃迁。重视新需求,就是要把握发展主动权,避免陷入单纯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从而实现供给与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良性互动。

在众多新需求中,高品质消费需求最具风向标意义。它既连接“衣食住行”的基本民生,又承载“美、智、康、趣”的价值提升;既要求产品可靠、服务可信,也期待品牌可感、文化可心。这种需求升级,是收入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体现,也对供给端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企业向高质量、高附加值转型。从“买得到”到“买得好”,从“买商品”到“买体验”,消费者愿意为好设计、好材料、好场景支付溢价,这不仅能直接拉动经济增长,更推动企业实现从研发到品牌的全链路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高附加值岗位持续涌现,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逐步形成“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在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从量到质的消费理念跃升是时代必然

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万家灯火,其战略地位的变迁是党和国家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品质,从物质满足到精神愉悦,我国消费市场的每一次升级,都折射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十一五”至“十二五”时期,面临投资与消费失衡、内外需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叠加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深刻认识到过度依赖外需和投资的脆弱性。“十一五”规划指明了投资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性,要求促使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十二五”规划在“政策导向”章节中明确提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这一阶段规划的核心逻辑是“量的补充”,通过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对冲外部风险,稳定经济大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成为主旋律,“十三五”规划单列一节“促进消费升级”,标志着政策导向从单纯追求消费规模,转向更加关注消费的质量和效益。此时,消费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更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的“助推器”。

进入“十四五”时期,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冲击,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提及“消费”一词超过50次,不仅将消费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中统筹考量,还设置专章“加快培养完整内需体系”,更在数字社会建设、财税金融体制、乡村振兴、城镇化乃至文化产业等多个章节中融入与消费升级相适应的配套部署。这表明,消费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变量,而是串联起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联通城乡、区域、国内外各市场,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枢纽。

这一系列规划文本中对消费定位的层层递进,不仅勾勒出我们党对消费的战略认识始终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与核心需求而动态演进的历史轨迹,更为“十五五”时期将消费特别是以高品质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视为发展的核心引擎、夯实内循环根基提供了连贯的历史逻辑与坚实的实践基础。展望“十五五”,要着力推动消费理念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跃升。

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高品质消费是一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涵盖绿色、健康、智能、文化、体验等多维度的综合性消费范式。“十五五”时期进一步释放高品质消费需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

从国内经济运行看,高品质消费是畅通经济循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已由要素驱动、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新阶段。然而,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依然突出,消费者在高品质国货、个性化定制、专业服务、文化体验等方面的需求还未能充分满足,依然存在消费外溢现象。以高品质需求拉动高品质供给,进而带动高质量投资,能够有效缓解供需矛盾,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重大战略统筹看,高品质消费是串联多项国家战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纽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不仅是“农产品上行”的终点,更是“工业品下行”和“服务下乡”的起点。通过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可以让农村居民享受到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将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的文旅、康养产品,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优质消费资源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流动,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消费增长极,能够有效避免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和“内卷化”发展。通过推动“国潮”消费、数字内容消费等,不仅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从应对外部风险看,高品质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基石。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风险。在此背景下,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的风险显著增大,将发展的立足点更多放到国内,通过释放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消费潜力,有效承接和消化国内优质产能,降低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度,是我们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浪潮中“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根本保障。更深层次而言,一个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为引擎的经济体,其经济运行的自主性、韧性和安全性将大大增强,这是我们应对外部遏制打压、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坚实底气。

从社会民生福祉看,高品质消费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之举。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高品质消费是衡量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尺,意味着更优质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通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通过优化供给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独特魅力与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

系统施策精准激活高品质消费需求

以高品质消费需求塑造发展新动能,既需要政策的精准引导和短期刺激,更需要着眼长远,构建起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供给、完善消费环境的长效机制。让消费真正成为衔接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核心纽带,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实支撑。“十五五”时期扩大内需、激活高品质消费需求,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与现实需求,以更精准、务实的举措,推动消费从规模扩容向质量并重、普惠均等方向持续迈进,让人民群众“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聚焦“能消费”,夯实居民增收与社会保障基础。消费能力是消费的基石,必须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扩大消费的战略支点。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提升其精准性,有效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二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加快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而且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养老、育幼、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稳定消费预期。三是大力促进就业创业,特别是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让更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更高收入,为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聚焦“愿消费”,优化高品质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供给创造需求,高品质的供给是激发消费意愿的关键。一是推动产品创新与品牌升级,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二是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推动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产品,满足老年群体在健康、照护、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积极培育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绿色消费、悦己消费等新热点。三是加快消费场景创新与迭代,持续推动传统商圈、步行街、商业综合体改造升级,打造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空间。支持文旅集聚区、传统商业综合体、废旧工业厂区等向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多元消费场景转型。大力发展“首发经济”“首店经济”,持续创造消费热点,引领消费潮流。

聚焦“敢消费”,完善消费环境与支撑体系。良好的消费环境和便捷的支撑条件是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健全便捷高效的投诉举报和纠纷解决机制。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制度,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让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二是推动数字技术与消费深度融合,提升消费便捷性。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家居等新业态,打破时空限制,优化消费体验。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通城乡、区域消费市场壁垒,促进优质商品和服务普惠共享。三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现代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网络,完善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打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内外贸标准对接、渠道互通,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全球优质商品。

(作者:董志勇,系北京大学副校长、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