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指导方针旗帜鲜明
1.“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2.“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设立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是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推动重大任务落实的重要制度安排。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加强和优化党对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经济、农业农村、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国家安全、政法、统战、民族宗教、教育、科技、网信、外交、审计等工作的领导”,强调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二是坚持人民至上。新时代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7亿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3.2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4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恩格尔系数保持在30%以下。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十四五”时期民生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十五五”时期这一原则要继续坚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在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方面提出,“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实现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盖80%以上社区”,引导公共资源科学合理配置,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
2025年,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国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预算安排均接近4.5万亿元,分别增长6.1%和5.9%,卫生健康等支出也都保持较高增幅,着力推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牢,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谈及乌梁素海治理“还要久久为功”,并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正逐步向更高质量、更加平衡、更具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转变。
四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一步向多领域、深层次、广范围进行改革。同时,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根本的东西绝对不能动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包括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跨省直接结算门诊慢特病从无到有,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这些改革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五是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从要求做的、禁止做的、鼓励做的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和目标,促进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增强中国大市场优势。
政府越位,是影响市场信心和预期的因素之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要明边界、消门槛、破壁垒,把政府不该管、不能管的经济事项交给市场。2025年,《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已经出台,重点领域改革步步深入,着力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同时,要提升治理效能,让政府更有为。
举一个例子,网购“不包邮”问题,曾困扰不少新疆居民。地处偏远,物流成本高昂,单靠市场力量,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当地多部门着力完善乡镇寄递服务设施,邮政快递企业联合电商平台创新集运模式,多方努力下,越来越多网购实现“包邮到家”。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了怎么办?这就需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包括在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支持、推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启动城中村改造等“民生清单”方面。
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发展是最大的不安全。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不断壮大物质技术基础上谋求安全。实践表明,发展和改革开放停滞不前,不仅难以实现安全,还会削弱安全的根基。中国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高水平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高水平安全就没有高质量发展。中国始终从国家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把握国家安全的历史使命,通过明底线、防风险,营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安全发展。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已经成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沿和关键领域。中国坚持促进创新和防范风险相统一,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相结合,积极而稳慎地推进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治理。中国注重完善科技安全法治体系,围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注重优化新兴技术监管服务,推动建立新技术新业态安全监管制度,保持产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平衡。注重提升新兴技术包容性,处理好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关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让更多人共享科技创新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创新完善打击犯罪新机制,始终保持对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侵害弱势群体权益和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组织开展“净网”“护网”专项工作,侦办网络犯罪案件51.2万余起,有力保护网络空间安全。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49.2万起,挽回经济损失1226.5亿元。强化排查整治道路交通、铁路、民航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国较大道路交通事故较“十三五”同期下降34%。
“十四五”期间,全国公安机关按照“十四五”规划关于“提升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跨区域犯罪能力”有关要求,坚持“四专两合力”思路,即加强专题研究、专门队伍、专案攻坚、专业技术,抓好内部合力、促成外部合力,统筹推进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打防管控各项工作,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73.9万起,为人民群众挽回大量损失,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主题明确目的清晰
《建议》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