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及“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基本特点
(一)重要节点意义重大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从“十四五”规划到“十六五”规划,“十五五”规划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的重大意义。
第一,现实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我们还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为破解发展难题、激活发展动能提供了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历史意义。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对未来进行前瞻性谋划和布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三,国际意义。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的发展又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第四,理论意义。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的新观点新理念,又会充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未来五年,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二)形势判断科学清醒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2025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国际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具备主动运筹国际空间、塑造外部环境的诸多有利因素。同时,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上升,风险挑战增多。但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十五五”时期,既要乘势而上,又要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把各方面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
(三)目标要求高远务实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