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洪向华:夯实基础、全面发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3)

(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阔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1.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显著跃升

一是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关口。“十四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接连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三个大台阶,2024年超过13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2020年增长23.9%,年均增长5.5%。“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将超过35万亿元。对于我国这样超大体量的经济体而言,能够实现这样的稳步发展殊为不易,在各种风险挑战交织的背景下更显可贵。

二是人均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我国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全员劳动生产率(按2020年价格计算)从13.8万元/人提升至17.4万元/人,年均增长6.0%,快于同期经济增速0.5个百分点,发展的质量效率明显提升;人均预期寿命从77.9岁提高到79.0岁,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国际影响力实现新提升。2024年我国经济总量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约18.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左右,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稳固。从全球范围看,我国经济表现依然亮眼,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充分展现了大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

2.创新驱动成效彰显,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一是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屡创新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2025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跃升至第10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列全球第一。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上天入海”等大国重器频频亮相,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端芯片等前沿领域创新硕果累累,我国正从全球制造中心大步迈向全球创新中心。

二是创新成果应用迈出新步伐。知识产权储备稳步增长,截至2025年6月,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知识产权运用取得新成效,一批高价值专利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场景中加速落地,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由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目前,我国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十四五”以来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万家。

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农业现代化发展向好,全国农机总动力超11亿千瓦,农机装备“新引擎”不断催生农业发展“新动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制造业结构更加优化。截至2025年7月末,我国共建成5G基站459.8万个,目前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1亿台(套),有力支撑了数智化应用落地普及。

3.新发展格局构建蹄疾步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一是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深厚潜力,内需驱动力持续提升,消费主动力作用增强。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9.9%,比“十三五”时期提高11.1个百分点。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3.5%,明显快于整体投资增速。

二是国内大循环空间布局逐步优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比2020年末提高3.11个百分点。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20年的2.56缩小至2024年的2.34。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经济引擎持续发力,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持续发挥。2024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合计提升至42.9%。

三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稳步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货物贸易规模从2020年的32.2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3.8万亿元,年均增长8.0%,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增和扩大开放口岸40个,累计总数达311个,基本形成水陆空立体化、东中西全方位口岸开放格局。服务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二,202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旅行服务成为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领域。

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走深走实,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一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构建。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规则不断健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2020年版的123项缩减至2025年版的106项,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制度更加完善。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国资国企改革走向深化,民营经济促进法颁布施行。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68.8万亿元增加到2024年末的91万亿元;民营企业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物流服务有序降本增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商品服务和资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1%,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升至63%。

二是多元化贸易格局加速形成。面对逆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复杂外部环境,我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多元化贸易格局巩固拓展。目前,我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比重由2020年的29.1%升至2024年的50.3%,“十四五”前四年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00多个城市,累计开行量突破11万列。

三是制度型开放不断扩大。“十四五”时期,我国自贸试验区总数达22个,形成覆盖全国东南西北中的改革开放新格局,形成了近200项制度创新成果。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投资中国”品牌持续擦亮,引资结构不断优化。

5.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稳健,美丽中国铺展新画卷

一是能源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清洁能源快速发展,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升至60%左右。我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20年的16.0%提升到2024年的19.8%。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成功实践。我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三是绿色生产力不断形成。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6.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一是人民生活更加向优。各方面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有力稳定就业基本盘。2024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7.34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73亿人,比2020年末增加1074万人;2021-2024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年末值稳定在5.1%—5.5%之间。经济向好、就业稳定有效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3.2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4.1万元。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

二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5年7月,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0亿人。截至2024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

三是各项社会事业更加繁荣。比如,基础教育普及水平稳居世界中上,2024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9%,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7.安全基础持续夯实,风险防线不断筑牢

一是粮食安全保障有力。粮食生产连获丰收,总产量连续10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我们做到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能源保供基础扎实。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的能力搭配上横跨东西、纵贯南北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为生产生活用能提供有力保障。我国建成了全球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能源体系。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制造业门类齐全优势更加明显,制造大国家底更加厚实。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聚力攻坚、实干笃行的结果。

(五)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经验的总结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编制厦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从1986年8月开始,习近平同志亲自牵头,带领十几家单位、100余位专家教授、实际工作者组成课题组,广泛调研、反复论证,历时一年半,形成一份20余万字的战略报告,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指引厦门中长期的建设发展。习近平同志领导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主持编制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即“3820”战略工程,系统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为福州发展确立了总纲领、总方略。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充分调研,摸清省情,厘清思路,为浙江发展作出了“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重大决策部署,简称为“八八战略”。“八八战略”,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三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六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七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监审:刘妍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