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火的舞蹈节目叫《只此青绿》。这个节目的题材蓝本来源于《千里江山图》,展现了从青绿山水中走出的“美好”,耸立的发髻、舞动的水袖、绀青的裙摆,像高山、如绿树、似流水,让我们感受到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感受到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引我们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这是我们眼中看到的美,心中感受到的美,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美。千百年来我们不断传承着对绿水青山的热爱,对天人合一的追求,今天我们更是对现代版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心向往之。那么,顺应民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其中应有内涵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建设美丽中国纳入“七个聚焦”重大改革领域,从体制机制层面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那么,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个问题,我们在理论上应该怎么看?在实践当中应该怎么办?
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早在古代,我们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易经》《老子》《孟子》《荀子》《齐民要术》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比如,《荀子·天论》当中讲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与自然界是共生共荣的,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传统文化当中,我们还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古语中讲“山林者鸟兽之居”也。还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自然保护思维,以及“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山水之乐,这些都是我们不断传承的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共同情愫,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已经深深刻进我们的DNA里,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滋养。
从理论视角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过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才是改造这个世界的根本。恩格斯认为:“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理念,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从实践视角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在发展重工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然界的反作用,所以全国上下开始以实际行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植树造林来建设美好家园,涌现出了像右玉、阿克苏等植树治沙的先进典型。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境遇,所以我们主要是从改革宏观管理体制、建设环境治理工程、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着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出新发展理念,谋求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要求与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的现状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从保护自然和治理污染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做法,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时代,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从老百姓的角度更加直观的感觉就是我们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当前,我们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我们成为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300多种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和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在祖国大地逐步铺展开来。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最大,发展速度全球最快。 截至2024年6月底, 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16.53亿千瓦,超过总装机的一半。煤电装机占比下降至38.1%,比2012年下降了28.1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 保有量达到2472万辆, 占全球一半以上。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光伏组件产量连续16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全球提供了70%的光伏组件和60%的风电装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些都为我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