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真正落地?北京市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个方面,通过“减法”和“加法”相融合的方式,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形成了北京模式。北京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做减法,就是在要素投入上做减量,力争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做加法,就是在创新投入上做增量,以“瘦身健体”构建高精尖经济,以“五子”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这种融合方式,成效显著。北京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3000多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上升至65.6%。举几个例子来看,大兴区10万㎡的老旧厂房,如今面貌一新,成为“国际氢能示范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转型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我们熟悉的动物园批发市场,实现了向现代化金融科技园区的蝶变;顺义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正加速构建。这些都是咱们北京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有益探索。
第二个方面,通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创造了北京奇迹。一是通过“一微克”行动解决“蓝天”问题;二是通过污染减排、生态扩容、流域协作同步推进解决“碧水”问题;三是通过严格管控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解决“净土”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咱们北京做得非常棒,把我们空气质量的快速改善称为“北京奇迹”。十年前雾霾锁城,十年后“北京蓝”出镜率越来越高,2023年达标天数为271天,比2013年增加了95天,增幅达到54%。这些都是北京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真实写照。
第三个方面,通过“留白增绿”、营建“生态保育小区”等做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凸显北京亮点。先说“留白增绿”,就是通过战略性留白,拓展生态空间;通过城市增绿,提升生态质量。北京先后进行了两轮百万亩造林,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地水系综合治理,建设了一批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打造了像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公园这样的大尺度的绿化空间,增绿效果非常明显:现在城市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4.9%,成功创建全域国家森林城市,公园总数高达1065个,“千园之城”的美誉名不虚传。再说“生态保育小区”,就是让昆虫越冬“吃喝不愁”,让野生动物直接“拎包入住”。北京以昆虫旅馆、人工鸟巢和本杰士堆等方式,搭建起了热闹的“动物乐园”。截至2023年底,北京共计营造了339处“生态保育小区”,使得北京市的鸟类种类相比十年前增加了近百种,北京已经成为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举个例子,在顺义汉石桥湿地可以看到黄昏下的白鹭,在水边休憩的苍鹭和斑嘴鸭,在迁徙季节还会看到大鸨、白枕鹤、白尾海雕等珍稀鸟类。大家看,这是在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拍到的一对大雁“夫妇”,他们正带着自己的宝宝,惬意地在林间小路上漫步呢。这正是咱们北京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一个个缩影。
第四个方面,通过建立“1+N”政策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贡献北京经验。“1”就是通过了《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N”就是各个领域碳达峰的具体方案以及保障性的政策措施。其中碳排放权交易、能源清洁化、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是北京市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我举个例子,这是冬奥会上的一块冰,被称为“史上最快的冰”。因为它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这样的创新技术而制成的。这种做法,不仅能保证冰面质量做到超一流,还让场馆碳排放量接近于零,每年可为场馆节省约200万度电,所以,当时它才备受世人关注。除此之外,冬奥会上还使用了以氢为燃料的“微火火炬”,运用了光伏、风能发电来制造人造雪,以及使用氢能大巴提供接驳服务等等。这些都是咱们北京在积极稳妥地落实双碳目标的世界承诺。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未来北京致力于打造人人共创、人人共享的绿色家园。我们对美丽北京的愿景期许永无止境。那么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我和孩子一起畅想,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北京青绿山水画,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四季芳华中,更有万物相生。春晓听“处处闻啼鸟”,夏晚闻“清风半夜鸣蝉”,秋日享“落霞与孤鹜齐飞”,冬暮见“寒鹜守冰池”。京畿大地蓝天白云常在、一湾碧水长清、绿色低碳扩容、人与自然共生!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