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中国理论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蕴

历经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伟大创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的贡献,为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一)哲学根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哲学根基。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如工业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这些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中国式现代化尊重并遵循这些普遍性规律,通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等举措,实现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绝非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简单模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基本国情。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使中国式现代化既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又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为现代化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二)核心要义解读

在实践基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更加深入、系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在领导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能够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在中国特色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鲜明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彰显了其重大世界意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中少数人获利、贫富两极分化的困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避免了物质主义膨胀的弊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克服了西方现代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摒弃了西方现代化通过殖民掠夺、对外扩张实现发展的老路,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在本质要求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在重大原则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些原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行动指南,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道路保障、价值保障、动力保障和精神保障。

(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脉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初步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江泽民同志提出“新三步走”战略,进一步细化了现代化建设的步骤;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更加完善、成熟。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意蕴

(一)时代背景下的使命担当

从国内看,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举措,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合作平台,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西方现代化模式建立在殖民掠夺、资本扩张的基础上,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本国国情,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通过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实现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参考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从而推动全球现代化进程更加多元、均衡、包容。

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形态。它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突破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两极分化的发展困境,创造了物质丰富、精神富足、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深远影响

在经济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在政治领域,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彼此贯通,形成完整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链条,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在文化领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理念,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领域,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就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举措,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生态文明领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贡献。

(作者简介:陆继山,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