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对口援疆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制度性安排。它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
对口援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区域协调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从中央决策到地方落实,从规划设计到政策执行,援疆工作在国家战略统筹下形成了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有力促进了资源、产业、人才、文化的高效流动。援疆省市不仅为新疆带来发展资源和治理经验,也在支援过程中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性机制——干部选派更加精准,产业协作更加体系化,社会参与更加广泛化。援疆工作还反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特别是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政策、资金、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可以说,对口援疆既是制度优势的实践,也是制度创新的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生动注脚。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疆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与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相叠加,成为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点。对口援疆通过产业合作、科技协同、教育帮扶、文化共建等多元举措,为新疆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各援疆省市立足新疆实际,围绕“特色产业+要素支持+市场链接”路径,推动新疆纺织、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协同发展。这些产业项目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也优化了经济结构,助力新疆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增长极。对援疆省市而言,这同样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锻炼干部的新机遇。援疆干部在边疆一线锤炼作风、提升能力,援疆企业在跨区域协作中积累经验、拓展布局,地方政府在合作共赢中探索制度协同。援疆的过程,不仅是“支持新疆”的过程,更是“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设计与实践操作上的深厚底蕴。
对口援疆的过程也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随着援疆省市与新疆各地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对口支援逐渐转化为心灵相通、情感互融的社会关系网络。援疆干部、教师、医生、科研人员与当地群众并肩奋斗,他们把知识与温情带到边疆,也把信任与友谊带回家乡。在这种双向流动中,边疆与内地的心理距离被不断拉近,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在日常交往中自然生成。援疆成为文化润疆的重要载体,让各民族在共建共享中更加深刻地体认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内涵。这种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不仅是政策推动的结果,更是社会关系的自觉生长。通过教育交流、产业协作、人才互动等多维联动,援疆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不断表现为日常现实,使“共建美好生活”的目标在边疆大地上真正实现。
今天的援疆,已经从“帮扶一程”的支援,迈向“走在一起”的共建。随着新一轮援疆规划深入实施,产业援疆、科技援疆、人才援疆、文化援疆正形成系统合力。援疆不再是边疆发展的“外力支撑”,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援疆省市与新疆的关系,也在不断从地理上的“对口”,升华为精神上的“同心”。未来的援疆,应更加注重区域间的产业互补与创新协同,更加重视文化交流与社会融合,更加关注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援疆是一条跨越山河的路,也是一条连接心灵的路。从对口支援到协同共建,援疆实践所蕴含的制度智慧、文化温度与精神力量,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最绚丽动人的篇章之一。
(作者:明艳,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