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个大盐商,知道郑板桥的名声很大,心想,要能在自己的堂屋里挂上一副他的亲笔对联,就可以挤进“雅士”的行列了。于是,他就到郑板桥家中去求字。板桥故意把价钱说得很高,开口要一千两银子。大盐商一再还价,郑板桥只好答应降价一半,并声明:“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3次标签:
有个姓石的先生特别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学,人们都十分厌烦他。一日,他写出一句“细羽家禽砖后死”的联语,自以为是个想绝了的难对,故特去向蒲松龄炫耀,让蒲松龄对出下联。蒲松龄说:“对对子要一字一字的对,我对一字,你写一字吧。”说着就念道:“细对粗,羽对毛,家对野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2次标签:
清代,浙江省仁和县有个书生名叫马庆孙,他是个酷爱字画的人。一次,他携带行装赴广东,乘船路经南昌时,夜泊在生米潭这个地方。谁知当夜却被盗贼所劫,行囊一空。当时,刘兰正在南昌当按察使,马庆孙赶紧登堂告状。刘兰看他所呈失单,不过是些字画玩物,颇不以为然,遂一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2次标签:
周渔璜考中翰林后回乡省亲。亲朋好友在当年周渔璜读书的学堂里,摆了几十桌极为丰盛的宴席,为他接风。人们请周渔璜坐了上席,又特意把当年教过周渔璜的高老先生请来陪坐。酒过三巡,高老先生对把自己安排在周渔璜之下就座,心中大不舒服,便乘着酒兴,对周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4次标签:
郑板桥是扬州一带有名的才子,年轻英俊,才华横溢,他的诗和画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字也写得很好,棣、楷、行三体相参,自成一家。但他的时运不济,屡试不中。到四十三岁时,他终于中了进士,不久,又当上潍县的县太爷。人们满以为他满腹经纶,从此可以大显身手,飞黄腾达,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4次标签:
在浙江杭州灵隐寺前、飞来峰下,流水潺潺的溪洞旁边,有一座红柱黑瓦的冷泉亭。据说,该亭建于唐代。在冷泉亭里,有一副明代董其昌的题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在同治七年(1868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11次标签:
光绪三年(1877年),许多地方发生了大灾荒。河北昌平为旱灾和蝗灾;浙江宣平为水灾;陕西沔县为雹灾。仅陕西陵县,就“饿毙男妇三千余人”。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当时,清王朝由李鸿章主政,翁同龢任户部尚书。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于是,有人用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9次标签:
清代道光年间,阮元被任命为云贵总督。他到昆明之后,首先游览了号称五百里的滇池,感到心胸骤然开阔。当他走到大观楼附近时,发现不少人在楼前肃立出神,近前一看,才知道人们在欣赏乾隆时期的才子孙髯为这座楼所题的一百八十字的长联。阮元读了一遍之后,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16次标签:
清代有一个孝廉,叫赵礼甫,他一向喜好诗词对联。有一次,他与诗友叶廷琯等人欢骤,遂出了一句巧联,向朋友索对: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马宾王,即唐初曾经劝谏太宗皇帝少兴徭役、以隋为鉴的著名贤臣马周;骆宾王是众所周知的“初唐四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5次标签: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次年,三岁的溥仪登基,改年号为宣统。溥仪的父亲载沣便成了当然的摄政王。当时,清末革命党人在缅甸首都仰光开办了《光华日报》,该报刊文宣传革命,指出清朝气数已尽,中华即将光复。该报记者、同盟会会员吕志伊为配合宣传,便在该报上出句求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112次标签:
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墨卿为即将赴京春试的好友宋湘饯行。太守邀集文人墨客,设宴于西湖湖心亭。当时正值二月,桃花吐艳,柳线垂金,湖波荡漾。太守频频劝酒,祝愿宋湘早日蟾宫折桂。酒酣之际,伊太守道:“宋先生博学多才,临别之际,何不赠我七言对联,内嵌‘东西南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2次标签:
清代文学家、思想家魏源,自小性情爽直,疾恶如仇。在他的家乡,有个无耻举人,专门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十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便想借题发挥,加以报复。他指着灯笼里的蜡烛,说道:烟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魏源随机应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7次标签:
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清代洋务运动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两个人的政治主张却截然不同。曾国藩是地道的投降派,左宗棠却主张抵抗外来侵略。由于政见不合,曾国藩对左宗棠颇为恼怒。一次,曾国藩出了一个上联,差人送给左宗棠对。上联是:季子敢言高,与吾意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11次标签:
李鸿章操办北洋水师,一年冬天,他去威海卫视察,看到水兵正在水中砸冰,遂口占了一联:冰兵船,兵打冰,冰开兵走;士兵们一时对不上,都在愣神。这时,只见一提水的尼姑摔了一跤,弄脏了衣服。于是,一位水兵即兴对出了下联: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5次标签: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慈掉太后过七十寿辰,全国上下都要贴对联祝寿。慈德五十寿那年,爆发了中法战争,中国吃了败仗,开放了云南等地;六十寿那年,中国甲午海战遭逢失败,把台湾等地割让给日本;这次七十寿辰,又是日俄战争之后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2次标签:
简文帝邀请王文度与范荣期二人一起赴宴。范荣期年龄大,但是官位小;王文度年龄小,但是官位大,临出发前,两人互相谦让,都让对方走在前面。推让了好一阵,最后还是范走前面,王走后面。过了一会儿,王便开范的玩笑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7次标签:
湖南军阀谭延闿,为人狡诈,善于见风使舵,投机取巧。1912年,他在长沙曾问律师贝元昕:“近来怎样?”贝答:“混!”谭延闿大笑道:“好,鱼龙混杂是混,仙女游戏也是混,混之为用大矣哉!”确实,谭延闿一生以混见长,最后竟混到了国民党行政院院长职务,博得了“水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2次标签:
1914年4月,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自己当了大总统。有人给袁世凯的总统府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横披:旁观者清。上联和下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3次标签:
袁世凯妄想称帝,要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当时,京城中有人曾出一上联求对:或在園中,拖出老袁还我国;这是一副拆字联,从字面上看,“國”字去掉“袁”,加上“或”,即国”。它的含义是,打倒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4次标签:
袁世凯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妄图复辟称帝。有人用歇后语给他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横披:五世其昌。这副对联巧妙地借用“娼”和“昌”的谐音,有意把“八”字和“耻”字隐去,痛骂 ...[详细] 时间:2016-02-29 14:34 查看:146次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