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和战略(2)

摘要: 对我国出口制约最大的就是贸易技术壁垒,现在一些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口国都在实施严格的技术标准,如增加商品检验项目,提高商品检验标准,用这些方法控制进口是最普遍、最突出的做法。美、日、欧盟等贸易管理的重点就是环境、健康和安全。出口产品没有达到进口国的要求,肯定会被踢出市场。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世界贸易急剧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我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全球需求锐减。现在,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去年四季度经济负增长6.3%,是1982年以来的最大跌幅。欧盟经济在去年第三季度已经开始负增长了,经济下滑程度超过了美国。日本的金融系统虽然没有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太多冲击,但经济衰退程度却是发达国家中最为严重的。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日本经济呈现两位数负增长。由于世界主要国家陷入比较严重的经济衰退,经济规模缩水,直接影响到进口需求。

第二个原因是贸易融资困难。金融危机导致信贷紧缩,信贷紧缩又造成贸易资金不足,使很多本来可以进行的贸易无法进行,使贸易活动大大减少。

第三个原因是世界贸易模式发生巨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时期,形成了全球的生产链,很多产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遍布在世界各地,形成水平分工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过去的贸易都是最终产品的交换,但现在的贸易更多的是中间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和交换。这也是前个时期世界贸易增速快的原因之一。这种贸易模式在扩张或萎缩时所带来的影响与原来的有很大不同。在贸易乘数效应下会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在经济形势好时,贸易额增长较快;在经济形势不好时,打击的不光是本国生产者和消费者,整个与产品相关联的链条上的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都会受到很大影响,贸易下降幅度更明显。换句话说,在整个国际环境好的时候,贸易领跑世界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引擎,但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贸易收缩的速度甚至超过了生产销售的速度。

最后一个原因是,贸易保护措施加强。在当前全球化发展中,世界各国对贸易的依赖度提高了,和上世纪30年代相比,依赖程度大概提高了20到30倍,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一个国家或地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传染性和破坏性也随之增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贸易的下降雪上加霜。

今后世界贸易将如何发展?现在金融危机还在演化,各国的经济衰退还在进行,对于未来的预期,我们可以做一些基本判断。当前贸易的第一个特点是贸易的形势不容乐观。这次危机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衰退的同步性特征。因此,对单个国家来说,很难用增加出口来摆脱危机。这一点和亚洲金融危机是不一样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国、韩国、印尼,包括中国都采取了出口扩张战略,实现经常项目顺差,最终带动了经济增长。那个时期亚洲国家的出口扩张战略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因为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情况较好,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扩大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带动自己的经济增长,走出经济危机。但目前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比较黯淡的经济增长前景,缺少必要的进口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国想通过出口来摆脱衰退、摆脱经济危机是比较难的。

第二个特点,在金融危机打击下,全球需求减少,初级产品价格回落,特别是大宗商品价格跌幅最大,与危机前的贸易形成了鲜明对比。世界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引发了国际商品市场跌宕起伏。商品价格剧烈动荡对发展中国家冲击最大。去年,大宗商品的价格经历了暴涨暴跌的过程,从而结束了前一个时期商品市场价格的大牛市。去年上半年,经济世界保持增长,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大量投机资本进入商品市场,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国际商品市场延续着几年来的涨势。到年中时,达到了商品牛市的高点,7月份原油纽约期货市场的盘中价曾经达到每桶147美元,小麦、玉米、大豆、豆油、黄金等价格在上半年也达到历史高点。所以,去年上半年,大家关心的是通货膨胀。但从下半年开始,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商品供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石油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弱,市场的流动性趋紧,加上投资者、消费者信心跌到低点,很多投机资本撤离商品市场,原来的正面因素都变成了负面因素。所以,2008年上下半年国际商品市场经历了两重天的变化。危机打击了市场需求,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受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商品价格过山车式的行情对大宗商品出口国带来的冲击是谁都没能想到的。比如,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伊朗、尼日利亚、委内瑞拉,这些在商品牛市中世界贸易地位大大提高的国家所受到的打击是最为严重的。即使是海湾的产油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随着油价从高点的每桶147美元跌到最低的二十多美元,即便现在恢复到六十多美元,如此大的降幅使这些国家不得不面临调整。另外,商品价格下降打击最严重的是最穷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国家。这些国家本身经济结构脆弱,抵御危机的能力和实力薄弱。去年下半年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恐慌性阶段,今年一季度随着各国刺激经济政策的推出,整个经济形势趋稳,商品市场价格逐步回稳。3月份,一些能源和有色金属价格开始出现反弹。3月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价格综合指数基本回到去年12月份的水平。但展望全年,由于世界经济前景还是黯淡的,所以初步判断,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还将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而且格调以振荡调整为主。

第三个特点是贸易融资形势恶化,造成贸易风险加大,贸易活动大幅减少。目前每年全球贸易的80%到90%依赖于贸易的信贷、保险、担保等贸易融资形式来运转,所以在金融危机、经济放缓时,贸易融资成为受影响最显著的资产类别之一。在金融危机打击下,全球信贷紧缩,大家都觉得没有钱,也不知道上哪儿能借到钱,这就限制了贸易融资。贸易商、出口商从银行根本借不到钱,可以获得的出口信贷也很少。现在拿不到出口信贷,而且履约风险在加强,包括汇率变化后结算的风险也在加大,所以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出现了问题,反映在贸易领域就是贸易融资形势急剧恶化。在全球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意或根本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贸易融资,或者可以提供贸易融资,但要提高企业贷款利率,也就是增加融资成本、增加贷款附加条件。这些都使贸易融资难度加大,贸易融资缺口数急剧上升,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2月份发布的全球贸易融资调查报告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各类信用证成本在上升,近90%的受访者认为短期和中期贸易融资成本在增加,90%以上发达国家银行和70%的发展中国家银行提高了贸易融资的条件和标准。市场普遍预计,目前全球贸易融资流动性的缺口大概在10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由于全球供应链已经延伸到贸易融资和零部件生产的全球化,贸易融资规模一旦萎缩,无疑对各国实体经济造成重创。即便是那些有实力的生产商,有市场有订单,但获得融资的机会也在减少,融资成本也在上升,缺少流动资本,自身的生产经营不能进行,无法把货物运到国外,无法支付人力、物力等费用,产生连带反应。全世界的生产商、贸易商和运输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贸易融资的困扰,往往因资金紧张而被迫压缩业务或者破产,严重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正常运转。

如何认识当前贸易保护主义

去年四季度全球经济突然恶化之后,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也出现了急剧上升的势头。其实除了贸易保护主义,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金融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等,很多措施内容相互交叉。因此,如何遏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也成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个重要的国际会议和场合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之一。

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哪些表现和特点?我想通过两个报告来介绍。一个是世界银行3月2日发布的《贸易保护:初现端倪但趋势令人担忧》。这个报告指出,尽管2008年11月在华盛顿首次召开的G20峰会曾承诺反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并避免出现新的贸易壁垒,但自那时起,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最终实行了47项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措施。这些贸易限制措施首先表现在出口补贴的范围在扩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反倾销调查的发起数量急剧增加。第三点,其他的贸易限制措施种类繁多。除了出口补贴、实施反倾销调查以外,贸易保护措施中有1/3是提高关税,这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愿意采取的方法,另外大概2/3的措施都是隐性贸易保护措施。除此之外,很多国家对进口产品开始实行非自动许可证、限定进口商品入关的口岸、提高进口产品标准等措施。这些措施是正常的贸易措施,还是实行贸易保护,没有定论,也造成贸易保护认定的困难。

第二个报告是是世贸组织3月26日发布的关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形势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85项贸易保护措施,较1月末首次调查时的19项措施增加4倍以上。各个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势头十分明显,并实施了更多非关税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

当前各国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使用传统非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措施,直接提高产品进口关税,或直接禁止商品进口,或限制商品进口数量,这是最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在近年贸易自由化趋势中被限制、被取消、被弱化的措施在金融危机中重新被很多国家采用。第二,滥用世贸组织规则所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频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手段,加大对贸易伙伴的限制。所谓滥用,就是商品的倾销幅度还很低时就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也是反倾销的案件数急剧增长的原因。第三,技术型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迅速上升。对进口产品实行更严格的技术标准,经过更多的商品检验,检验标准越来越严,实际上增加了出口方的成本。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