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方面是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企业开拓市场的难度增大,而且贸易摩擦加剧。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就成为国家贸易摩擦最主要的受影响国之一。今年前四个月,全球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措施调查共38起。案件数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6.7%,其中最多的是反倾销占到24件,反补贴2件、反保障措施7件、特殊保障措施调查5件。特别是在4月份,美国对我国乘用车和轻型货车轮胎发起了特保调查,针对中国油井管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这两起案件涉及金额非常巨大,引起了国内同行业及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一些国家用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转嫁国内就业矛盾,如果贸易保护主义不能得到有效遏制,中国企业遭遇贸易摩擦数量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外部环境是一个方面,我们自身也有许多工作要做:一要加强贸易预警机制,密切关注当前国家贸易领域中贸易保护措施的最新动向以及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政策的改变,而且要把这些动向及时反馈给企业;二要通过政府间的双边对话机制加强沟通,加大交涉、磋商和法律抗辩力度;三要提高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让企业充分运用世贸的争端解决机制。如果企业权益受到损害,一定要用四体联动机制,积极应诉、积极抗诉。
第三个方面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竞相贬值,加剧国际市场竞争。中国外贸离不开“四率”,就是对中国外贸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影响的人民币汇率、贷款利率、出口退税率、存款准备金率。“四率”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对中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去年下半年遇到了周边国家货币兑美元竞相贬值,就使人民币有效汇率处于升值状态。今年一季度,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的货币兑美元分别贬值了9.6%、5.4%、5.3%和2.7%,由于它们的贬值,人民币实际汇率反而升值2.58%。货币汇率的提高相应就会削弱产品出口价格的竞争力,影响我国当前外贸出口竞争力。
在金融危机形成的挑战和冲击面前,我国政府采用了两方面的做法:一方面,立足扩大内需,力保经济增长;另外一方面,采取了一些稳定外贸环境的做法。比如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府六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同时还取消了一些商品的出口关税,调整了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通过推进贸易便利化、通关和收汇的便利化措施,改善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减少外贸企业的经营压力。
从目前来看,国际市场需求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大家对经济的前景都不乐观,环境的严峻性可能还有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所以,我们既要有信心,但又不能掉以轻心。政府要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创造更好的贸易环境上,保持出口市场份额,保护出口企业。
最后,我们关注一下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改革开放30年,我国外贸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高的转变过程。数量的扩张成就了我国世界贸易大国地位,没有数量扩张就没有今天贸易的辉煌,也没有今天世界贸易地位。但要看到,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效益与贸易规模是不相称的。归结成一句话,就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这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要注意的是,这次金融危机改变了全球经济增长态势,而且对未来长期经济、贸易增长的动力和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金融危机中,大家对已有的一些经济增长模式和方式重新进行了讨论,比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的关系等。这样一场大变动,一定会在国际范围之内给经济走向、政治走向、大国力量对比、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等带来变动。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
在这里,我提出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领域关注的一些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作用下,世界已经和即将发生什么变化?现在没有人能对此做出结论性的评价。在危机作用下,美国和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都要发生变化。因为在过去的一段经济、贸易高增长时期里,全球经济主要由美国的消费拉动,美国消费由自身的科技优先、金融创新和美元统治地位所支撑。但金融危机后,作为金融危机发源地,美国人财富明显缩水了。原来的美国过度消费、透支消费,现在美国的私人储蓄率有了明显提高。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美国的私人储蓄率已经达到了5%,达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储蓄率的提高对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有一定的抑制。如果这个趋势继续下去,美国过度消费的模式发生改变,会造成全球的有效需求不足,使全球的供给过剩,那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对世界工厂——中国的影响会是怎样?
第二个问题,区域经济合作和大国关系之间会出现怎样的演变或调整?在金融危机中,即使各国都面临着同样严峻的国际环境,但各国的力量还是要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密切跟踪各个国别的贸易状况就会发现,虽然在危机中我国贸易额下降幅度很大,但在当地国家市场占有份额反而略有提升。美国霸主地位还在,但确实受到一定影响,欧盟想借助这次金融危机提高话语权,但能不能做到呢?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主要经济体之间保持着相对平稳的经贸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在成为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大国的发展过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挑战者或是竞争者。但在金融危机后,各国力量对比可能会有一些调整,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在崛起。这样,中国在与之进行合作的同时,在资源、市场、就业、产业等方面的竞争也会变得更加激烈。那么,今后我国外贸新的发展空间到底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到底有多大?低碳经济和绿色贸易前景怎样?在前一轮世界经济高增长中,IT技术的发展和冷战以后的和平红利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长期发展。但2001年IT泡沫破灭,世界经济增长动力确实受到一定影响,很多国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市场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动力。可是房地产长期的低利率导致了这次次贷危机。在这次经济衰退中,到底有什么方法让世界经济能够比较快地走出衰退?其实大家都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技术能够把世界经济从衰退中拉出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人们把目光聚集到新能源上。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在气候变暖问题上与布什政府采取了很不一样的做法,有意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支撑美国经济重振的支柱,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发展很少考虑资源,对能源环境问题的约束关注不够。但今后世界能源及其供求价格势必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究竟达成怎样的气候框架协议?气候变暖问题对各国经济的约束力到底怎么样?对中国经济、外贸会产生多大的约束力?这是我们必须有所考虑,或做出制度性安排的。比如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贸易要收碳税,这对贸易会发生什么影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迫切。
第四个问题,国际经贸体制大体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通过这场金融危机,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新经济秩序是否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判断。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贸易的重大事务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由西方七国来决定的,但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G20峰会的产生。今后这种20国峰会的体制、贸易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会在全球经济治理中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美国的主导作用会是什么样子?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是被加强还是被削弱?还会出现新的体制、新的规则吗?这些一旦有变化,对我国外贸会有什么影响?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中国地位和角色的变化。整个世界经济经历了历史性的变革,对我国外贸发展的机遇到底在哪儿?过去30年,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利用世界经济的良好环境,从一个贸易小国发展成为贸易大国,即使在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经济贸易地位仍得到了提升。在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作为贸易大国,中国有哪些有利条件?会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哪些期待和担心?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我们面临的环境越来越严峻,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都是这两年中提出来的。面对国际上的声音,如何回应它?面对一系列变化,中国如何妥善应对?如何主动把握和主动应对?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通过扩大和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盈?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和调整对中国经济到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沉着应对、清醒把握、发挥作用?对我们来说,必须未雨绸缪。
今天要讲的内容就是这些,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谢谢。
(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贸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