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真:宜人宜居新北京

金 真:宜人宜居新北京

  1949年解放的时候,我们的北京,古建废圮、房屋危旧、道路坎坷,是一个极度消费的城市,一个没有活力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古都北京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60年来,这里描绘出的一张张蓝图,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这一点一滴的变化让我自豪于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享受着这些变化带来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北京越来越成为一个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市。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国际性大都市,具有开放、宽容、自信、多元的气质。根据北京城市功能提出的要求,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重点。
  作为全国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在城市中心地区建设了国家行政办公区、使馆区;在城市西北部开发了科研、学院区;在城市东北、东南、西南方向分别构建了电子工业区、纺织、机械工业区、钢铁重工业区等。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CBD商务中心区等功能区拔地而起,不断完善着北京这座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各种功能,城市面貌万象更新。
  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与世界其它特大城市一样,北京也面临着中心城过度集聚、生态环境压力大、交通拥堵、资源供应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北京“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宜居城市”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城市生态是宜居的重要标志。记得2006年4月17日的沙尘天气,一夜之间,全北京市降了大约30万吨浮尘,造成了北京空气的严重污染。春季的沙尘暴一直是北京的一块心病。多年来,北京市一直在积极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在2005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后,北京市编制了《限建区规划》。这项规划按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因素,明确划定了城镇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用来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奥运会的举办更是加速了城市绿化工程的实施建设。城市总体规划实施5年来,23000公顷五河十路两侧绿化带都已经建设完成;占地680公顷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仅成为城市的“绿肺”,如今还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北京的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市民也拥有了更多健身、休憩的空间。
  到2020年,北京的一半土地将被绿色覆盖,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现在的13平方米,提高到15-18平方米。从城市的任何一个地点出发,500米之内就有一片绿地。无论在哪里,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房子,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家庭喜欢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共享天伦,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宽敞住房,自然而然地成为每个家庭梦寐以求的事儿。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从4.2平方米增加到20.75平方米,翻了两翻还多,成为北京人的一件喜事。不仅住房的面积在增大,居住的质量也在提高。远了不说,就说很多人都住过的筒子楼、简易楼,一层十六七家,一家住一间房子,五六家合用一个厨房,半个筒子楼只有一个男女厕所。每到做饭的时候,楼道里就热闹了,各家炒菜的油烟冒起来,楼道这头都看不见那头;上厕所,也是你等我、我等你,有时闹肚子,急得跺脚,干着急。街坊邻居为了走廊里那点儿寸土寸金的地儿,拌嘴也是常有的事儿。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曾经住过这样的筒子楼。那个时候,多么盼望能够住上宽敞舒适的房子啊!
  改革开放以后,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指导下,北京的住宅建设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以平均每年住宅竣工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的速度向前发展。居住区、小区设计和建筑形式也紧紧围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来规划。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按照城市规划选址,北京建成了第一批19片经济适用住房,更多的老百姓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单元房,圆了全家住上大房子的梦想。我也在2005年购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现在,我住的房子不仅有独立的厨房、卫生间,而且居住的环境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我们小区周边的医疗、教育、商业服务设施基本齐全,楼门前的一片片绿地和树荫,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休憩的场所。
  为了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实现新建保障性住房及限价商品房3000万平方米。2005年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更是提出了到2020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35平方米的规划目标。“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将更快的实现。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又为古都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涌现出了一些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新建筑,如鸟巢、水立方、T3航站楼、CCTV、国家大剧院等。这些新建筑成为北京市民甚至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也成为外国人眼中的北京新印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的交通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路窄、车少、人多、拥堵。那会儿挤公交,本来乘几十人的车厢,能挤上去上百人,像是压缩饼干,到了单位简直就像打了一场恶仗。现在,很多人都有同感:虽然北京越来越大,出门可比过去方便多了。随着城市道路网加密,城市公交车线路也在不断增加,挤公交的时代逐渐远去。
  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一个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人性化轨道交通系统展现在人们面前。居住在天通苑、回龙观的居民,原来进城需要两个多钟头,5号线开通以后,只要20分钟就行了。10号线开通后,去国贸这些地方办事也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现在,我们的出行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人们乐享这地上地下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到2015年,北京将建成19条轨道线,形成“三环、四横、五纵、七放射”的轨道交通网络,到那时,北京市民在四环内每走500米到800米就能找到一座地铁站。
  随着一批批断头路的打通、一个个微循环的梳理,一条条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的完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更加完善,快速路、主干路、支路,连同完善的微循环交通体系一起,编织起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机动车、自行车、步行,多种出行方式和谐有序,使整座城市的运转有条不紊。
  新的城市建设不仅没有破坏旧城风貌,而且与北京历史延续下来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了更好的融合与协调。坐落在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中心区,使原有的7.8公里的传统中轴线延伸到25公里左右。这样既保持和继承了北京城市传统空间布局的特色,又为北京面向未来,建设世界级文化名城留下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一些作为城市历史、时代特征和文化精神重要承载体的重大建筑,在规划师的描画下不仅散发着历史的韵味,也展示着时代的风华,形成了多元化的城市魅力。
  城市的规划不是一个人的规划,也不是一群人的规划,而是大家为了实现宜居城市理想的共同责任。未来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我从事规划工作已经8年了,我越来越珍惜手中的这支笔。这支笔把大家对城市美好的未来、共同的愿望变成了一张张蓝图。我将和大家一起,为了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用辛勤的汗水建设北京。
  今天,当我们走在皇城根遗址公园的旧城墙下,坐在被落日余晖照耀的草坪里,看着情侣们牵着手在护城河边投下的幸福身影,我都会想起那句歌词:“走遍了南北西东,我最爱的还是我的北京。”

  (金真 市规划委员会干部)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