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关键在于党的自身建设。追溯一下20世纪最后10年,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影响最大的有两个重大事件。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是在我国发生的“6·4”政治风波;一个重大政治事件是苏东剧变。苏东剧变是世界形势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为重大的变化转折点。这个变化对中国21世纪的最后10年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发生着深远的影响。“6·4”政治风波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这篇重要讲话中说:“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把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作为最紧迫最重大的课题,提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是邓小平同志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苏东剧变和“6·4”政治风波之后的深刻思考的科学结论。“6·4”政治风波也好,苏东剧变也好,问题集中到一点上,其根本原因就是执政党自身出了问题!江泽民同志围绕邓小平同志的警语讲了两句十分精辟的话:“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党”。1989年动乱和苏东剧变,加上法轮功事件和台湾国民党下台,特别是联系当时党内的腐败问题,如陈希同案件、成克杰案件、胡长青案件,直至一系列省部级高官出问题,使人们感到触目惊心。把所有这些问题集中在一起,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不解决,政权就危险。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过程中,必须要进一步解决党的建设问题,把党的建设问题又一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第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毛主席有一句话,“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一面旗帜,一个理论体系,一条道路”,能不能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下去,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下去,关键在党的建设,在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在当前,能不能推进科学发展,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二,应对新的挑战与机遇,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许多新的有利因素,同时也面临不少挑战。回顾一下十六大以来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金融事件,例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一二月的南方冰冻雪灾,“3·14”拉萨事件,“5·12”汶川大地震,随后的世界性金融危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7·5”乌鲁木齐事件,“7·24”通化钢铁公司事件,以及一系列群体性事件,等等。我们党面临着应对政治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军事风险和金融风险的考验。特别是西方国家加快了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仍然不放弃和平演变的政策。如何应对风险挑战,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党自身建设。
第三,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
第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
总之,能否经受住世情、国情、党情大变化的严峻考验,关键在党的自身建设。我们党面临着四个方面的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着重解决“两个水平、两个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两个水平”,一是执政水平,一是领导水平;“两个能力”,一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是拒腐防变的能力。
因此,四中全会的意义有以下三点。第一,四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总结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进行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非常及时,十分必要。第二,四中全会文件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新形势下努力推进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性文献。第三,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非常及时,十分必要,极其重要。
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四中全会文件全文结构分为一个前言、两个板块、八个部分和一个结束语。第一板块是总论;第二板块是分论,从六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任务、要求和理论,构成了文件的主要内容。
导言,阐述进一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板块,总论。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部分,总结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自然段,回顾党的发展历史,突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论证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文件的落脚点是坚持和加强、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的目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自然段,全面分析新形势和面临的新任务。分析国际形势。认为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分析了影响世界形势变化的八个因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锋、发达国家仍占优势,这些因素使国际竞争和较量十分激烈,造成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国内形势。认为我国“五大建设”,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使我国正处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阶段;分析国情,做出总的判断。提出“两个没有变”和“一系列新变化”的论断,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认为在这“两个没有变”的前提下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总的判断是一句话:我国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强调党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肩负的任务是“三个世所罕见”,即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第三个自然段,对党情作出全面分析。
第一,认为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状况总体上是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适应的;但另一方面,还存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第二,指出了党目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二是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三是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本领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四是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五是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衍生。六是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第三,指出这六个方面问题的严重性,即严重削弱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第四自然段,告诫全党,对全党提出总要求。第一,要求全党树立忧患意识,始终要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二,要求全党经受住“四个考验”;第三,要求一定要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繁重而紧迫的任务。第四,告诫全党,“全党必须牢记,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第二部分:一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总结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二是强调党的建设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强调了四个方面内容。
第三个部分,即第一个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这是针对总论中提出的当前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第一个严重问题而提出来的主要任务和解决措施。
我们党内目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腐败问题、官僚主义问题、形式主义问题、脱离群众的问题等,特别是一连串的党的高级干部腐败,纷纷落马,案情耸人听闻,说到底是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高中级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对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不信任,发生了信念危机,问题是出在思想信念上,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出在总开关上,而这些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真信了,理论上的动摇引起了理想信念上的动摇。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思想理论优势。建党初期,我们党的大部分领导人都是知识分子,甚至家庭出身并不好,他们之所以能够接受党的性质、宗旨,从根上来说,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建立了牢固的理想和信念。很多后来参加革命的具有朴实感情的工人、农民,特别是农民到了革命队伍里接受了革命理论,树立了理想信念,一些工人出身的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理论上的学习,反而背叛革命。这说明理论学习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就是要学习理论。
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具体措施有:第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时代化就是要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到群众中去。第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全党。第三,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第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首要的重大任务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其中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做到“三个准确把握”,围绕“四个问题”,即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展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