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读书生涯和政治实践(3)

摘要: 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讲这个话是希望领导干部们抓紧时间学习,他自己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是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的,根据当时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插满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2 小时50分钟。

毛泽东当时为什么特别提倡在党内要形成读书学习的风气?一个重要原因是,总结历史、分析现实急迫需要理论,但党内理论素养准备不足,这是亟待克服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学习。从思想方法角度讲,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阅读和理论创造,确立了毛泽东此后看待实践、分析问题的两个最根本的方法和一个根本主张。所谓“两个根本方法”,一个就是实事求是,一个就是对立统一。所谓“一个根本主张”,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要被全党接受成为领袖,光会打仗不行,要有理论创造。土地革命时期,王明、博古这些人在党内占据领导位置,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理论方面说得一套一套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掌握得比较多,但他们脱离中国革命的实际。中国革命的实际迫切需要上升到理论上的创造,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丰富的实践基础上,通过真读真学,在哲学上写出了《矛盾论》、《实践论》,军事上写出了《论持久战》等,政治上写出了《新民主主义论》,文化上还有《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些理论创造,全党上下都服气。正是在延安的窑洞里,他完成了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从政治领袖到理论权威这两大跨越。陈云1941年在中央书记处工作会上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以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任弼时1943年在中央高级学习组上说,1931年他到中央苏区,认为毛泽东“有独特见解、有才干”,但“在思想上‘存在着狭隘经验论,没有马列主义理论’”,“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认识到他的一贯正确是由于坚定的立场和正确的思想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读书更多更杂。这里只讲讲他晚年读文史古籍的情况。从1972年开始,他先后开列有86篇作品,让人印成大字本,供中央一些领导人读,他自己当然是细读圈画了。这些作品涉及史传、政论、诗词曲赋。按时间划分,从1972年到1973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传记;1973年8月到1974年7月读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法家著作,包括韩非子、柳宗元、王安石等人的著作;1974年5月到1975年6月,读的主要是一些诗词曲赋。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与毛泽东晚年的复杂心态有关。读诗词曲赋的时候,政治、社会,理想、现实,壮志、暮年,往往能在他的感情世界掀起巨大的波澜,从中寻求心志的勉励和抚慰。他晚年反复读庾信的《枯树赋》,还考证一些词句的意思,比较各种注解,读到“树尤如此,人何以堪”这样一些句子时,年逾80岁的一代伟人禁不住泪水纵横。

三、编书、荐书和讲书:毛泽东习惯使用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编书、荐书、讲书,前提都是读书,而且是要精读之后才能去编去荐去讲,最终让别人让社会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毛泽东是政治领袖,又是读书人,两种身份的结合,自然引出这一特殊的政治领导风格和工作方法,把书作为动员和宣传工具,作为理论创造和思想普及的工具。毛泽东始终相信,人们以各种方式所接触到的知识、理论、观点,有助于他们在实践行为上的选择,对现实社会改造十分重要。他更清楚,要培养高素质的领导干部,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书学习,就是“授人以渔”。因此,需要解决什么现实问题或需要提倡什么精神气氛的时候,他总是开列出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书目让干部们去读,以便打通思想。甚至在一些会议上印发他选编的著作篇章,有时候还亲自在会议上逐一讲解。这是他比较鲜明的政治领导风格。

关于编书。

编书就是根据某种需要择书而读。早在读师范的时候,毛泽东就曾开列77种经史子集给同学,认为是国学研究的必读书目。大革命时期,他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来又专门从事农民运动,这期间他做的一项重要事情,就是编了两套书。一套叫“国民运动丛书”,毛泽东亲自开列书目,还聘请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文学家沈雁冰(茅盾)作编纂干事。此后又编了一套“农民运动丛刊”,计划出版52种,实际出版了26种。延安时期,毛泽东编的书就更多了。其中重要的是《六大以来》这部党的文献集成为当时参加整风学习的高级干部的必读书,效果非常好。这个做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文献编辑事业的先河。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文献研究室跟踪式地编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十二大以来》一直到《十六大以来》,成为辑纳党的方针政策的文献系列。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又读了大量文稿,选编了一本90多万字的书,叫《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写了一篇有名的序言,并为其中的104篇文章写了按语。这本书在当时被称为“农业合作化的百科全书”。除了编选一些政治书,毛泽东还编过一些看起来是闲书的东西给领导干部们读。例如,1958年3月成都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编了一本《诗词若干首(唐宋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和词)》,一本《诗词若干首(明朝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印发与会者。他讲:“我们中央工作会议,不要一开会就说汇报,就说粮食产量怎么样,要务点虚,要务虚和务实结合,我们可以解决钢铁的问题,煤的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拿一点时间来谈谈哲学,谈谈文学,为什么不行呢?”意思是让会议的气氛活泼一些,思路开阔一些,思想解放一些,特别是在四川开会,让外地的干部多了解一下四川的情况,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领域。1961年,根据国际形势的需要,他指导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从古代笔记小说中编选了一本《不怕鬼的故事》,细读之后还帮助修改了序言。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