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党的反危机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党的反危机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中,“危机”是人类的灾难,同时也是人类深化对社会认识的大学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是从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在各个阶段的表现,进而为工人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制定出正确的纲领。刚刚经历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使我们深化了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对党的严峻考验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全面金融危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成为战后最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这场危机,也冲击到我国经济。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速由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10.6%和10.1%下降到9%,第四季度进一步下降到 6.8%,2009年第一季度继续下降到 6.1%。我国遭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我们党的执政能力也经受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这个考验,对于我国来说,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所理解的世界市场萎缩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深刻的考验。

 

  首先,在这场危机中,国际经济衰退与国内经济转型交织在一起。在国际金融危机降临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比如,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投资率由35.3%上升到42.3%,同一时间段里,国内居民的消费率则由62.3%下降到48.8%,城镇居民的消费率在2007年甚至下降到35.4%,投资率和消费率两条曲线出现了严重的反向运行的问题。这就必然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过剩的产能由于世界市场的扩大,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对世界市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超过了60%。这就使得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党中央看到了这一问题及其严重性,因此在十七大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新要求,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正当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致力于消除经济风险的时候,一场国际金融危机降临了。这样,一瞬间就把我国经济中潜在的风险显性化了。所以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刘丁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