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通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使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明显进展。
近日公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涉及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油菜、甘蔗、畜产和水产等农产品。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23日表示,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是根据资源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措施,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本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两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作为“十二五”时期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今后我国将重点加强以下六个区域建设:
一是粮食主产区建设。主要包括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粮食生产大县(农场),核心是13个主产省(自治区)、21个产粮过百亿斤的市、70个过20亿斤的县(市区旗)和270个在10亿斤至20亿斤之间的县(市区旗)。“十二五”时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