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新看点(3)

解读“十二五”时期金融改革新看点(3)

 

 

 

  打造中国金融“安全网”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商业银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截至2009年末,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位列全球银行市值排名前两位,中国银行列第5位。然而,我国金融企业距离现代金融仍有不小的差距,金融安全仍存隐患。

 

  一直以来,存款保险制度被发达国家视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按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发生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金融危机后,我国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格外强烈,如今这一制度已经进入政策制定者的视野中。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0金融稳定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实行限额保险和差别费率,强化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制约。

 

  “如果把市场化改革能否进一步破冰比作改革者的‘远虑’,那么,金融风险则可视为是监管部门的‘近忧’。”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未来5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利润增速减缓,银行不良资产反弹压力可能出现上升,这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领域需着力应对的问题。

 

  金融安全至关重要。为此,“十二五”规划建议着重提出,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建设,必将为中国金融业打造出牢固的金融安全网,为中国经济奠定坚实基础。”郭田勇说。

 

本文关键词: 杨力 中医养生 抗衰老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国际视角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