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话筒交给群众 收获信任—北京百姓宣讲团启示

把话筒交给群众 收获信任—北京百姓宣讲团启示

  “怎么解决住房问题”、“怎么解决看病难”、“怎么解决发展不平衡”……中宣部理论局编写的《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8个宏观的热点、难点问题,被8位宣讲员呈现在村民面前。
  黄土岗村的于翠平和300多名乡亲坐在台下,听了一个半小时没挪窝。“老人患癌症挂号,以前夜里3点起来排队,现在网上预约就能挂号。”于翠平听完后,对社会现状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信心,“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社会在进步。我相信党和政府在努力,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台上的8位主讲人,有同仁医院的医生、花乡农工商联的工人、房山区法院的法官……他们共同的一个身份是“百姓宣讲员”,他们讲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理论。
  百姓宣讲宏观理论的成功尝试,再一次证明:把话筒交给百姓,不会错!让普通百姓登台宣讲,收获的是更多百姓听了信,信了服,坚定跟党走。
  从未对超过10个人讲话的人,登上了人民大会堂3000人的讲台;底气,源自百姓亲眼见证的历史发展
  百姓宣讲是北京市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从2009年开始,本市组建百姓宣讲团,普通百姓用自己的视角、语言讲述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用百姓故事见证祖国的发展、首都的变化,讲述生活中的爱与关怀,诉说党与百姓的血肉联系。
  35岁的密云县居民尉红英是樊家村文化大院宣讲理论的8个宣讲员之一。盘点2010年的流行语,“涨”字以高票获年度第一;“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都成了老百姓口中的“热词”。“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你看,现在蒜、姜又便宜了,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她侃侃而谈,网络语言、百姓语言齐上阵,没有虚话、套话,听得台下村民频频点头。
  聚光灯下从容不迫的尉红英,3年前进百姓宣讲团时,和大多数宣讲员一样,从来没在10个人以上的场合公开演讲过。让她没有想到的是,2011年7月15日,她和另外9名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大学生、香港企业家等百姓宣讲员一起,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面向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3000多人讲述了自己亲历、亲闻的“党在百姓心中”的故事。
  这底气,源自他们亲眼见证的历史发展。
  市委讲师团团长崔耀中清晰地记得,2009年7月6日早8时,第一批参加培训的12名宣讲员首次集中,经验丰富的培训专家愣了十多分钟没说话——眼前这些宣讲员有的年纪偏大,稿子总背不下来;有的文化水平偏低,认稿子上面的字都困难;大多数人根本没在人多的场合说过话。而他们的培训时间只有短短5天。
  赵义强是通州区永顺镇盐滩村一个地道的农民,他宣讲的题目是《运河号子唱变迁》。每次一拿起话筒,他的双手就抖个不停。培训专家去找他,聊他爷爷在运河上划船喊号子的情形、学爷爷当年喊运河号子的样子、描述如今通州运河边的如画风景……“好,就这样,上台你就学你爷爷的样子,不用想别的。”根本不用表演,不用背太多台词,只是还原真实生活,赵义强上台手再也不抖了。
  在2011年的“党在百姓心中”宣讲活动中,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回来的梅品超是个出了实验室几乎没话的研究员,他讲述的是师生三代在党的感召下,归国报效祖国的故事。“一开始,灯一亮我就忘词。”不过,当他想起老师放弃法国别墅毅然回国的故事,想起自己走出首都机场T3航站楼时看见的新北京时,一下子就有了一种讲述的冲动,“有那么多故事值得我讲给大家听。”
  日昌餐饮集团的老板曾昭日,自嘲因为不会背书、学习不好才当厨师,宣讲时却能一个磕巴不打——因为,一个香港厨师在北京成长为老板的故事,就是他自己的发展史,这背后的国家繁荣强大,他亲眼见证。
  北京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法官10年为民工讨薪、奔赴千里分文不差送到……无论是宏观的经济数字,还是让人落泪的工作细节,亲历这些事情的百姓宣讲员,都像对气温变化一样,有着真实的感受。历史的发展成就,给予了百姓宣讲无尽的题材和宣讲的勇气。
  “百姓心里有本账。”崔耀中说,“他们是真正的英雄,也是宣讲的权威。”
  一个“钉子户”追着领导到会场,听完百姓宣讲,他撕掉了上访信;信任与感动,因为真人、真事、真情、真心话、真感受
  普通的百姓,普通百姓的故事,却每每让观众带着泪和笑,激动、沉思。
  在体育馆路街道,宣讲刚一结束,一位70多岁的老大妈便步履蹒跚地走上前握住宣讲员的手,激动地说:“你们讲得真好!我跟着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真想再听一回。” 
  在清华大学的礼堂,北京建工集团项目部党委书记夏书仁第一个向大家讲述从利比亚回国的故事。故事刚开始,一些大学生悄悄拿出平板电脑、手机、小说,一名女生甚至在现场起草一份勤工俭学的方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某建筑项目在利比亚的2800多名工人一个不少地返回祖国;离世前一天,让出3次转院机会的李晓红仍挣扎着起来,写下千余字的非典治疗体验和建议,并最终形成新的治疗方案,换回了许多人的生命……随着一个个感人故事的展开,大学生纷纷放下手中的手机、书本、杂志,用心聆听。
  密云县的一名“钉子户”因为拆迁问题,曾十余次到县政府上访。6月的一天,他来到机关上访时发现,机关的人都去听宣讲了。当他忿忿地追到会场时,台上正讲述着李晓红的故事。感染非典后的李晓红一句“新药,就在我身上试吧”让他愣住了,停下脚步。听完1个小时的宣讲,他默默将手里的上访信撕掉,塞进了裤兜里。“我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努力。”散会后,他碰上了曾接待他的工作人员,他说,“我不再跟你们赌气发泄不满了,我相信你们以后能做好。”
  百姓宣讲,感动人心的力量从何而来?
  “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因为都是自己经历的、听说的、感动的真事,专家稍微一点拨,就能讲好。”尉红英说。
  宣讲的故事,第一时间感动的是宣讲员自己。
  59岁的夏书仁第一次试讲时忍不住哭了。带着2800名工地的兄弟姐妹,一路在党委帮助、国旗护卫下,他们终于远离战火纷飞的利比亚,“登上回国的飞机,看见机舱插满的红旗,真的像是受委屈的孩子看见了妈妈。”闯过52道关卡死里逃生的场景历历在目,泪水里有激动,也有对祖国强大的自豪。
  69岁的中关村第一代“村民”纪世瀛,从解放前的逃荒孩子,成长为商场、科技界的风云人物;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前几年又战胜了癌症病魔。排练的时候,他一直压抑着自己悲伤或激动的情绪,然而在西城文化中心进行首场宣讲时,向来以坚强示人的他忍不住哽咽了,两次用手背擦拭眼睛。
  打动听众的,正是这份真实:真人、真事、真情、真心话、真感受。
  朴素的宣讲会,3年举办千余场,听众数百万人次;话筒交给百姓,展示的是自信,收获的是信任。
  百姓宣讲把话语权交给百姓,让百姓担纲宣传教育的主角。这,是一种自信——对发展的自信,对党和政府自身建设的自信,对群众基础的自信。
  3年来,百姓宣讲团成功宣讲1000多场,现场听众逾百万人次。其中,今年6月以来的全市集中宣讲就达970多场次,听众达350多万人次,网上播放已达2.4亿多次,创下本市群众宣讲活动的多项纪录。
  “2月启动,短短两个月,我们就征集到了10000多条党员故事的线索。”今年开展“党在百姓心中”宣讲活动,这样丰硕的收获,让崔耀中惊喜不已。活动参与面广、跨度大,宣讲员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仅7岁;学历最高的有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学历最低的只有小学文化。在基层,有2500多个爱党故事在群众中广泛传诵;以区县、工委为单位组建的百姓宣讲团,全市共组建了22个,精心挑选了200多个爱党故事。5月29日,“党在百姓心中”市级百姓宣讲团正式成立,总共9个分团,90名来自基层的百姓宣讲员深入社区、农村、企业、机关、学校、“两新组织”、来京务工人员驻地、少数民族驻地等,进行了90场巡回宣讲。所到之处,收获的是百姓由衷的掌声,听到的反馈都是“这样的故事,我们信”。
  在此之前,2010年“百姓爱心故事”宣讲团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深入全市基层单位集中宣讲30多场,直接受众达15000多人次。长达7个月的评选过程中,总计收到投票7亿多张,有270多万人参与评选,媒体报道100多条,网上转载10多万次。2009年的“庆祝新中国60华诞”百姓宣讲,近6个月宣讲200多场,直接受众10万多人。
  现在市民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各种活动见多了,还有谁会对普通老百姓的宣讲感兴趣?
  2009年3月筹备百姓宣讲团时的疑问,如今得到了最圆满的答案——
  百姓宣讲正是在大道理与小道理之间找准了切入点,以朴素的情感为纽带,以身边的故事为载体,以面对面的讲述为表现方式,不说大话、空话。以心灵触及心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百姓宣讲不是艺术化的表演,不是英模报告,也不是经验介绍。这些故事植根生活,就在“百姓心中”,百姓故事让百姓自己来讲,更贴近群众,易于接受信服。
  因而,宣讲才真正走入人们的心灵。“事实证明,群众中蕴含的能量是最大的。”崔耀中总结百姓宣讲这一创新的成功秘诀所在,“百姓宣讲让群众担纲主角,把话筒交给群众,让百姓发言,是正确的选择。对他们来说,人人都是宣讲家。因为,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百姓宣讲为新形势下宣传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