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民间(2)

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民间(2)

 

    四、公用事业建设。城镇化过程中公用事业建设的资金从何筹集?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会不断进城,除了就业问题需要解决外,还有建设问题怎么解决?盖多少住宅,修多少马路?水、暖、电、气的供应,幼儿园、学校、医院、公共交通、环保设施、环境卫生设施,一大堆事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财政只能够满足一部分,那大部分钱从哪里来?必须找出个办法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中国公用事业发展投资基金。具体设想是:由国家财政部门出一份钱作为种子基金,然后金融机构、社保基金,各个机构投资者来投资,基金就成立了。基金发行公用事业发展债券,以金融债券的形式把广大民间的资金聚集起来,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分期分批开展城市公用事业建设。采用这种办法,既解决了民间资金的投资出路问题,又解决了城镇化需要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政府的困境。靠“土地财政”,靠卖地,路已经走到了尽头,这能维持多久啊?绝对不是长远之计。

 

    五、人才建设问题。人力资本的存量是不包括在GDP之内的。我们要实现人才强国,或者人力资源强国,必须大力培养各级人才。怎么办呢?也应该发挥民间的积极性,这包括高等学校和各级职业技术学院的积极性、各个研究机构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充分调动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要形成一种机制,让人们的积极性能够发挥出来。要尊重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创新精神与辛勤劳动。对高等学校、研究机构要减少上面的行政干预,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要发挥协作的潜力。

 

    还有一个问题:要扩大内需,就一定要扩大民间消费,民间消费怎么扩大?就业的解决是扩大民间消费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要让有限的耕地发挥更大的效用。中国的耕地是有限的,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地方产量很低,农民工又外出了,或者迁到城里了,种田的人手不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要改良耕地,要大量投资,钱从哪里来?单靠农民是做不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困难。能不能走双向城乡一体化道路?双向就是既有农转非,也有非转农,第一步先鼓励民营企业家带着资本下乡,带着技术下乡,改造低产田,在盐碱地上种农作物,在沙漠上搞农业。

 

    总之,把民间蕴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下一步的经济发展就顺利了。

责任编辑:杨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