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学会: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2)
25岁的毛泽东当时全力投入《湘江评论》的编辑工作。一天,商专学生易礼容来找毛泽东,他还未睡醒。易礼容掀开蚊帐,不料惊动了一群臭虫,“它们在他用做枕头的暗黄色线装书上乱窜,每一只都显得肚皮饱满”。那时正是酷暑时节,蚊叮虫咬,一般人不胜其苦,而毛泽东却总是挥汗疾书,常至夜半。一个多月内,毛泽东竟为《湘江评论》写了40多篇文章。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自己排版,自己校对,有时还亲自上街叫卖。他此时的生活异常艰苦。修业小学给他的薪水除吃饭外就没有剩余,他的行李只有旧蚊帐、旧被套、旧竹席,身上的灰布长衫和白布裤穿得也很破旧。就在这种窘困生活中,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探索却进入了最活跃的状态。
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最重要的文章,是长篇论文《民众的大联合》,连载于第二、三、四期上面。在这篇文章中,他第一次公开赞颂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影响。他说:“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红旗军东驰西突,找荡了多少敌人,协约国为之改容,全世界为之震动。”很迅速,《湘江评论》以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被广泛关注。连胡适都对这篇文章评论说:“确是现今的重要文字。”
在1919年的留法勤工俭学风潮之后,在蔡和森和萧瑜的努力下,新民学会的大部分成员都去了法国。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也很希望他去留法。但是,毛泽东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这可能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同时也与他一向推崇自学的主张有关。此外,当时教育部还有一个规定,中等师范毕业生不能马上考大学,先要服务几年。不过,毛泽东倒是始终主张出洋的。在新民学会成立时,他跟朋友们讨论未来,就说他计划到日本去留学。之后,毛泽东的目标变了,他说,如果去留学,“地点在俄”。
未来中国将往何处去?这始终是毛泽东与新民学会成员思考的大问题。1921年1月1日至3日,新民学会举行新年会议,毛泽东介绍巴黎会友的意见,接着他把当时世界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归纳为五种:一、社会政策(即社会改良主义);二、社会民主主义;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列宁的主义);四、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罗素的主义);五、无政府主义。并供大家讨论。何叔衡第一个发言,说他:“主张过激主义。一次扰乱,抵得二十年的教育,我深信这些话。”毛泽东紧接着说:“我的意见与何君大体相似……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所谓劳农主义,用阶级专政的方法,是可以预计效果的。故最宜采用。”这次会议,还举行了表决,结果:毛泽东等12人主张布尔什维克主义,2人主张社会民主主义,1人主张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3人弃权。这年3月毛的老伙伴萧瑜从法国回长沙,两个人谈了3个月,根据萧的回忆,经常谈得泪眼相对,却谁也说服不了谁。实际上毛泽东已经成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只是人数极少。后来,新民学会迅速成为奉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信仰的革命团体。学会74个成员,早期先后加入共产党的约31人,其他30多人长期从事教育和科学事业,并同情革命。
本文关键词:
组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采编二部校对:总编室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携手她时代: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 以农业科技创新之笔,绘就全球食物供应新图景
- 创新发展工业旅游,推动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
- 数字人才需求旺 折射数字经济活力足
- 从“ChinaTravel”到“空箱赴华”:开放新名片背后的政策、服务与文化三重奏
- 1500亿!小包裹连千城,物流脉动彰显经济活力
- 矢志治水兴邦,奏响“安澜有我”的青春交响
- 以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政务服务效能提升
- 周维富: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
- 刘东超:以文化为重要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
精选视频
【新质生产力】100%还原布料色彩的背后:技术经理人让发明专利告别“高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