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度上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转折性的一年,辛亥年也不应是一个单纯的纪年,在它的内部,包含了晚清数十年的光阴。所以这一年,不是一个闭合的时段,而是一个开放的时段。从大历史的观点看,晚清研究,也应当包括在辛亥革命研究中。“革命只是爆炸前的火光一闪,而黑屋子早就蓄势待发了半个世纪了,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是时势的风云际会选择了革命的人和事。必然有一人要去引燃这巨大的帝国的毁灭,这样的人、事便是历史的精魂所在。”此时的帝国形势,是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酿成大灾。帝国累积的种种矛盾,及其被这些矛盾所左右的命运,正是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容。 辛亥年线索之庞杂,矛盾之纷繁,无疑使写作具有了难度。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似乎很难找出哪一年能像这个年份那样,有着超大的历史容量,纠集了那么多的转折、浮沉、悲喜、恩怨、可能和不可能,在这三百多个日夜里,人世间的喜怒哀乐,都演到极限,形成巨大的反差,以至于我们在一百年后讲述它时,依旧不得要领。本书以辛亥年一年为横断面,自然是采取了一种讨巧的办法。这种写法,是一种不讲理的写法,但它使本书在时间的限定性与超越这种限定之间,自然产生了一种张力。这样便有了这本书的结构:从辛亥年的春节开始,一路写到这一年的除夕。 《辛亥年》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本书更关注人的命运。有人参与的历史,才是有温度的历史,令人纠结和叹息的历史。这是我从事历史题材写作一贯秉承的原则。我从来不愿把历史写作变成对历史年表的文学翻译。对历史来说,人的命运似乎无足轻重,但对人来说,人的命运却是至关重要的。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由人来承担的,历史的决绝背后,往往是个人犹疑而痛苦的选择。辛亥革命前后是这样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每一个历史当事人都面临“决定性瞬间”:“那些平时依序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一个需要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对个人、国家、民族来说,这种时刻的选择,关乎一生一世,存亡兴替。这种选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与痛苦。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以一种更加宽容的目光,看待历史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留给历史的各种缺憾,因为我们在自己的历史中也将面临同样的抉择与挣扎,对他们的轻视、苛求乃至嘲笑,等同于对自己的轻视、苛求和嘲笑。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聚焦城市现代化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 “馆城融合”让博物馆融入城市生活
- 向“新”做“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足
- 重温民族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
- “互惠发展”,勾勒中国外贸亮丽图景
- 贸易额增长超40倍,彰显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强大韧性与活力
- 壮哉,九三胜利日大阅兵
-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
- 市民更有获得感,北京公园条例修订草案有规范
精选视频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学习思想】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征程上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样本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是百年党史的光辉篇章
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