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普权:名人书斋文化漫谈(2)

还有些名人把自己的身世也融汇到书斋号里面。从书斋号里就能够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所以有些人在写档案的时候,就一定要问您这个书斋号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比如说您的书斋号是哪儿有出处,这里面有很多故事。

我一开始,没有觉得这里面会有太多的故事。等到我真正做这本书的时候,一家一家地跑,一家一家地去做,然后把他们每一家挂着的匾拍成照片,把他们的印章拍成照片,我感觉这里面故事太多了。这里面有一种机遇。这种机遇就是你必须要一间一间去跑,你跑不到就收不到这些东西。而且,你必须得有点这方面的知识,他才能够跟你谈下去,才愿意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谈。一位著名的老画家,我到他家里去,这个老先生说了一句话,叫做墨分五色。墨不是黑的吗?墨怎么能分五色呢?后来我说墨确实分五色,分干、湿、浓、焦、淡。这个老先生就问我,你知道胶墨怎么出来吗?我知道。我说把毛笔蘸在墨里面,吸透了墨,用宣纸夹着这个毛笔杆,把这里面的墨汁再都挤在宣纸上,这个时候墨汁里面的水分被宣纸吸掉了,但是墨本身的黑留在笔上,这就叫焦墨。老先生说,对了。所以我就感觉,在谈这些问题当中,自己要还做很多的铺垫工作,起码要知道怎么回事。

书斋有一些并不是非常豪华。有些正像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里曾经写到那样,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只要是我有一种情怀、一种抱负、一种修养,就足够了。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有艺术修养、有精神追求的人,哪怕他们居住的是陋室,居住在小巷里,甚至于居住在茅草屋里,也要为自己的书房和画室取一个斋号。这个斋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兴趣,同时也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愉快。

有了这样一个斋号,是不是就完了呢。有些还不够,还要继续渲染。渲染是什么呢?围绕着这个斋号去做文章。随便举个例子,画家王雪涛当时住在宣武门的头条胡同,那不远处有一个小市,他在小市上买了个瓦壶。这个瓦壶是扁型的,上面有提梁。同时买了一块书包大小铁色的砚台。回来以后,王雪涛就开始画画。画的是什么图呢?铁砚瓦壶斋。就是这块砚台跟那把壶放在一起,边上画朵菊花,这就是一幅画。最后他自己起了一个斋号,就叫“瓦壶斋”。他的老师齐白石先生为这个瓦壶斋刻章,这个章我收进来了。这个章不大,就是瓦壶斋三个字,刻得非常巧妙。巧妙在哪儿?就巧妙在那个瓦字上,那个瓦字没字。没字怎么念瓦啊?大家都知道,凡是屋顶上的瓦都是阴阳瓦,他把那个瓦给刻成了一个瓦片,是一个圆弧,但是白的。这个瓦型就是齐白石给王雪涛刻的瓦壶斋,远处可能看不太清楚,就是这个意思。这里面是有很多艺术的。比方说画家白雪石,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他家住在和平门,就是现在和平门的烤鸭店东边一点。他在这儿住的时候,觉得屋子比较小,但是心里很宽,就取了一个斋号,叫“何须大斋”,就是何必需要更大的呢。他为什么起这个斋号呢?一方面是房子小,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他收藏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诗雅何须大,下联是花香不在多。他就根据这个,取了一个斋号。后来觉得这个“何须大斋”听着不太好听,索性干脆把这个“大”去掉了,直接叫成“何须斋”。虽然去掉一个字,但是这里面的意境更深远了。这个“何须”可以包括金钱、地位等。还有些人在起完斋号,还要把这个斋号刻成印章,然后刻在自己的作品上,增加一定的风雅。我收藏的印章、印谱,光张大千一个人的书斋号一共是38方,而且我还收的不全,恐怕还有。

一些书斋号突出自己的思想意境、文化的原身,同时也突出个人的特色。在书斋号里面有几种或者是多种,这是比较经常见。有些是具有共性的。比如说“晚晴斋”、“未晚斋”,很多人都在用。“未晚斋”的意思就是自己已经70了,但是还没有老,这是鞭策自己。晚晴就是要在晚年做出一些漂亮的事。像这样的,基本上是没有个性的,谁都可以用,每一个人都可以拿来用,但是有些是有个性的,也就是这个斋号只可以一个人用,其他人用就不贴切,不太合适。比如说了,徐燕孙先生曾经有一个斋号叫“昨非斋”,这个别人用就没法用。为什么呢?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后来他就说,昨天那些都是不对。所以这个斋号别人要用就不合适了,只限于他自己个人用。还比如说了,方成先生的斋号叫“矩庐”。中国有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圆成了,有了矩方成了,所以方成的斋号叫“矩庐”。这个斋号别人也不能用,只限于他用。

书斋取名的学问

具体来说,书斋号本身起名字,大致上分为这几个方面。

一个就是根据自己所居住房屋的形势。中华书局有一个老学者叫刘叶秋,叶是树叶的叶,秋是秋天的秋,一叶之秋。因为刘先生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立秋,所以家里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刘先生的斋号叫“两米栖”。为什么叫“两米栖”呢?我非常不理解。后来刘先生说,你到我屋里来看看。我当时去了,进了屋以后没有见着。我说,您这书房在哪儿呢?奔阳台去。我到阳台一看,横着宽3.1米,竖着宽0.9米,换算面积2.7平方米。我明白了,是这个意思。学者有学者的风雅,虽然只有2.7平方米,却变成了书房。就在这里面,刘叶秋写出很多书,像《回忆老北京》等,都是他写的。而且,这个人在研究北京的学者里面,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刘叶秋以前就住在虎坊桥,以后搬了家。新家的阳台是一个椭圆形的,所以他又把自己的斋号取名为“舟室”。舟是船,那个样子像一艘船,他很巧妙地运用了自己居住环境的特点。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