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桂: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李宗桂: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深圳文化强市的核心部分是思想文化

深圳特区报:广东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圳也要推进“文化强市”。我们先来厘清一下概念,“文化娱乐”是文化,“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强调的也是文化。“文化强市”的文化指的是哪一种文化呢?

李宗桂:“文化强市”的文化,我认为是指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所谓广义文化,是指既有的一切,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也指生活方式。用文化学家关于文化结构包括物质、制度、思想(精神)三个层面的划分方法来看,文化强市的文化应当包括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层面。换言之,深圳建设文化强市,不仅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的层面,还要包括制度文化的层面,以及思想文化的层面。甚至,也要体现在行为方式的层面。现代化应当是全方位的。人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是深圳作为我国现代化的蓝本之一应当自觉追求的。而文化现代化则要求深圳文化强市的建设是全方位的,而不仅是物质层面甚至也不能仅仅是制度层面的,还要努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实现现代化,在行为方式上体现现代化的追求和品位,在人的素质方面体现现代化的精神旨趣。

根据文化学界的看法,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其根本性的特质和风尚,关键在于其精神价值的层面。因此,文化强市的文化,首要的或者根本性的方面,是精神,是思想文化。质言之,深圳文化强市的文化,其重点或者应当彰显的方面,是思想文化,也就是深圳这个城市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简言之,就是深圳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一说深圳,人们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改革开放、勇于进取、重视效率、讲究竞争等富有现代意识的观念及其行为。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特别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从深圳开始的,是深圳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开辟了新的生长点。因此,深圳文化强市的文化,其核心部分是思想文化(精神文化)。

深圳特区报:我们能否把政治制度、法制环境、价值观念等等,都看作是“大文化”?我们是否可以说,跟软实力相关的文化正是这些部分?而吹拉弹唱等等文化,相对来说,并非那么重要?

李宗桂:根据前面的说法,大文化或者广义文化包括现存的一切,是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那么,政治制度、法制环境、价值观念等当然都是文化,可以划到大文化的范畴之中,它们属于文化软实力的范围。吹拉弹唱等属于文学艺术范围的文化,并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对于政治制度、法制环境和价值观念而言,与核心价值观较为间接。在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时候,吹拉弹唱之类的文化,应当得到重视。这类文化往往具有很强的大众性、生活性和人文性,是国民文化创造、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休闲的重要途径,更为直接地体现国民的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现时从中央到广东省再到深圳市的文化建设方略中,一致强调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满足社会上对吹拉弹唱之类文化的需求。可以说,吹拉弹唱之类的文化,是文化民生的重要方面,应当得到重视。

文化建设不能过分功利化、工业化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什么叫做“文化强市”?“文化强市”有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有没有可以检验的标准?如果有的话,这些指标主要是由什么构成的?

李宗桂:文化强市这个概念,不同的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不少城市在建设“文化强市”,深圳是其中提出甚早、做得甚好的城市之一。“文化强市”,相对于“文化兴市”而言,其“强”和“兴”都是动词。强,增强,促进,提升;兴,兴旺,增长,兴盛。如果说文化兴市是用文化的方式使城市发展起来、兴旺起来,那么文化强市则是在兴旺的基础上使其巩固发展,日渐完善,日渐成熟。文化强市的强,另一用法是作形容词,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强市意即文化方面强大强盛的城市。在国内建设文化强市的热潮中,两种用法、两种涵义都有。我理解的深圳文化强市,是作为名词来看的,亦即深圳要建设一个文化强市,要把经济特区建设成为在文化方面强大强盛的现代化城市(当然,我们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用文化来“强市”,也是对的)。深圳早就提出“文化立市”,因此,建设文化强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我看来,就深圳而言,所谓文化强市,应当是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影响力强、文化形象好的现代化大都市。进一步讲,就是深圳这个城市引领社会思潮和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体系是进步的,是合乎价值理性的。它既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既创造性地继承岭南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扎根深圳改革开放30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特区独具的创新意识。人们的文化品味高尚,行为方式高雅,综合素质高于其他地区和城市,在国内能够引领风尚。在文化产业方面,真正能够通过现代产业制度和体系的建构,成为广东省的文化产业龙头城市,也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城市。要使文化产业不仅数量巨大,而且质量优良。更为重要的是,深圳应当而且可以通过既有基础的创新和提升,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使得不同层级的人们都能在深圳找到安身立命之道,都能各擅所长,各有所安,在人的现代化方面提供积极的经验。

从本质上和整体上讲,文化强市没有也不应有一个牵强的量化指标。文化建设不能过分功利化、工业化。过分功利化和工业化的结果,就是要求文化建设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求指标化和计量化。精神、价值、品味、情趣等,无法量化。但是,文化强市建设涉及很多方面,某些方面可以量化而且也需要量化。比如,义务教育的完成情况,国民教育的投入占

GDP和财政支出的比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此外,每万人中医生的比例,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及其藏书藏品与城市人口的比例等。至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则是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让经济和文化比翼齐飞

深圳特区报:深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方略。当前强调建设“文化强市”,您认为深圳要做怎样的调整?

李宗桂:注重经济建设,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之初就自然而然地遵循的价值准则,也是深圳发展的必然规律。应当说,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圳才有这30年来的高速而又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这与我们国家在结束“十年动乱”后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的战略转变是一致的,是国家发展战略转变的结果。对于我作为文化研究学者看来,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很早就提出“文化立市”的发展方略。这个方略曾经一度不为某些人理解,但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其眼光是高远的。在文化立市的思路下,深圳较早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因而深圳特区的文化建设成就巨大,国内政界学界有目共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和目标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认为这反映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而我注意到,至少10年前,深圳就提出了建设深圳的精神家园,要让市民以及在深圳工作的其他人士,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圳曾经两度研讨“深圳精神”,而且有很明确的富有深圳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概括。1990年确定的“深圳精神”是“开拓、创新、团结、奉献”,2002年确定的新的“深圳精神”是“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其中,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反映了新的时代精神风貌,体现了深圳人的新精神和文化品位追求。前两年,深圳还研讨过深圳人文精神,要求加强城市人文精神建设,明确提出城市人文精神是最大的软实力,要让大写的 “人”字在特区的旗帜上高高飘扬!这些情况表明,深圳在注重经济的同时,也重视文化建设,而且其文化建设的思路具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现时深圳强调建设文化强市,我觉得是在过去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对于文化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的表现。经济特区不能只搞经济只重经济,而要让经济和文化比翼齐飞,要让深圳经济特区这个改革开放的产物在经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健康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甚至文化经济逐渐一体化,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必然趋势。深圳与时俱进,建设文化强市,反映出对既往发展理念和模式的自我超越,反映出对于转变增长方式的自觉意识,反映出对新的发展战略的富有价值理性的调整。深圳有很多富有人文关怀的理想,比如设计之都、钢琴之都等。而现时着力建设的文化强市,本质上就是文化之都。

公务员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应当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主力和价值标杆

深圳特区报:要建设“文化强市”,需要哪些条件?哪些条件对于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李宗桂:文化强市的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条件的有机整合。就基本思路而言,应当在全社会树立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切实的规划,有健全健康的体制机制,有充分的投入。要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公务员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应当成为文化强市建设的主力和价值标杆,成为新兴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者和实践者。要维护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文化事业,建立现代产业制度,培育现代产业意识,壮大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充满改革开放意识的广东文化精神,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值得重视的是,要有深圳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发展战略的指导。在我国现行体制和机制下,文化建设没有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那种认为政府参与政府指导文化建设,就是横加干预的看法,是片面的、偏激的。李长春同志最近指出,要正确处理发挥政府作用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努力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无论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都要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为各类文化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方面。概括而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制度保障,环境良好,观念创新,投入充足,是必不可少的。而公务员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作为重要的文化主体,其在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是任何别的阶层都无可替代的,因而是文化强市建设的必要条件。

学人论点

中国传统文化就类型而言,是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是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文化,具有人本主义、重道轻器、经世重教、崇古重老、重整体倡协同等特点;就基本精神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具体表现为自强不息、正道直行、贵和尚中、民为邦本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形成于西汉时期,是由董仲舒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和以汉武帝为代表的政治家群体的合作而构建的,其具体的理论提炼和体系构建是由思想家群体完成的。董仲舒是西汉思想统一的完成者,他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导,援阴阳五行思想入儒,吸纳法家、道家、名家、墨家等思想而建造了一个严整的天人哲学体系,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完成了思想统一的历史大任,构建了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基本价值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把先秦儒家的济世理想由空想变成现实;就中国思维方式而言,经历了古代的唯伦理思维、近代到“文革”结束的唯政治思维、改革开放后的唯经济思维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三种思维方式利弊皆有,应当扬长避短,创造新型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既有适应的方面,也有不适应的方面,要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扬弃、转化传统文化。即使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也要经过时代精神引导下的创造性转化才能为我所用。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