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正式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了“十一五”规划(2006-2010)再次提出“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到了“十二五”(2011-2015)的时候还是提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可见过去转变得并不顺利。为什么呢?
首先,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十一五”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消除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系列“体制性障碍”,如政府依旧保持对部分重要资源有过大的配置权力;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财税体制缺陷,比如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的收入结构、重要支出责任的过度下移等,促使地方不能不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要素价格扭曲,鼓励资源浪费。这些障碍迟迟得不到消除。
其次,鼓励创新和创业的制度环境还有待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很大进步,有很多技术都达到或接近世界前沿。但是这些发明的商业化、产业化却步履维艰,原因就是能够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治环境、社会舆论环境没有建立起来。近几年兴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外流潮,充分说明了这方面形势的严峻性。
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才能营造吸引人才、鼓励创业的环境。因此,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使上层建筑更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
现在看来,“十二五”期间,我们需要大力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完善现行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科研和教育体系;建设完备的法制体系;实现政府自身的改革。
这些改革当中,我认为政府自身的改革更关键。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政府一定要明确: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型中,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例如,各级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不应当直接操办投资项目、组织融资,这种做法会降低效率,甚至造成投资“大跃进”的恶果。政府也不要指定技术路线,每一种新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技术路线。民间投资的领域需要拓宽,政府和国企不应当与民争利。行政部门不得违法设立行政许可和各种变相的行政许可。政府还要完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方式,不能损害公正竞争。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望海楼: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本文关键词:
望海楼
相关阅读
- 美国搞“民主峰会”,惨淡收场是必然的2021-12-13
- 点亮未来世界发展的星空2019-02-15
- 京津冀协同发展5年了2019-01-21
- 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招2018-12-18
- 公方彬:“军队国家化”没有法理基础2014-11-05
- 中美对话凸显三大亮点2013-07-11
- 安倍两张面孔 哪一张是真的2013-06-05
- 把中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2013-06-05
- 中国不会坐视菲律宾胡来2013-06-04
- 习近平美洲之行的三个第一次2013-05-31
精选专题
精选文章
- 向“新”做“实”,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足
- 重温民族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美丽中国新图景
- “互惠发展”,勾勒中国外贸亮丽图景
- 贸易额增长超40倍,彰显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强大韧性与活力
- 壮哉,九三胜利日大阅兵
-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惠及千家万户
- 市民更有获得感,北京公园条例修订草案有规范
- 就业服务攻坚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 数字“博物馆”,让数字化与文物“双向奔赴”
精选视频
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学习思想】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征程上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样本经验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发展是百年党史的光辉篇章
党领导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