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礼仪是最低要求

讲究礼仪是最低要求

■演讲者小传

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伦理学基地常务副主任,北京市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社会伦理学、礼仪文化、中外伦理文化比较等领域内容。出版《中国特色的伦理文化》等专著、合著十余部,其中《德化的视野》获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道德建设论》(合著)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新华文摘》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获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优秀奖”、北京市社科联“科普报告优秀成员奖”、北京市“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等荣誉表彰。

■演讲者:葛晨虹

■演讲话题:成功与魅力从礼仪教养开始

■演讲地点:北京周末大讲堂

■主办单位:北京社科联

◎必修理由◎

■我们必修礼仪涵养的五个理由

■因衣着不整,大学生面试30秒就被否决

礼仪教养是个人呈给社会的名片,是出入各种社会关系之门的“通行证”,有“礼”才能走遍天下。人性人格的完善,生活的愉快,事业的成功,我们的成功和魅力,一切都是从礼仪教养开始的。

我们必修礼仪涵养的N个理由有:

第一,我们应当成为有品位有教养的人。应该在德、智、美等方面全面涵养自我。人应该增加文化素养,德性涵养和美感,成就真正有品位的人性和人生。礼仪是自尊尊人、为人处事的细则要求,是生活艺术的一种表达,也是人的德性品质的具体体现。

第二,礼仪素质能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打造更多和谐、愉快、成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社会交往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生活中,无论是由于工作事业还是由于生活,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处理各种公共关系或人际关系。讲究礼仪涵养是人际沟通中的底线要求。马克·吐温就此曾说:“人可以犯几个可以改正的错误,但不能有一个失礼行为。”也就是说,人缺什么首先不能缺教养,礼仪素养对一个人讲是最起码的教养,对人际沟通而言更是最基本的技术手段或要素。

第三,礼仪涵养可使我们避免素质竞争中的“一票否决”。在许多把握机会的努力中,我们往往会面临来自礼仪素养缺失的“一票否决”。曾有一位学业优秀的大学生求职简历入围,面试中就因为服饰形象方面问题而遭拒。面试官后来说,这位大学生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我为什么在见到他的30秒内,就从内心永远拒绝了他。既然存在诸多竞争者,这位大学生的礼仪素质缺陷就成为他面试形象的致命弱点了,仪表形象给他的求职活动实施了“一票否决”。另有一个商务活动之例,一位企业经理在外商考察结束时习惯性地随地吐了一口痰,致使投资商产生了不佳印象,把已准备拍板的合作项目丢掉了,遭遇“一口痰吐掉一个项目”的结果。

第四,礼仪教养可以增强一个人的魅力指数。现代社会最有力的事业发展工具是人际资源,生活的和谐愉快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的人际状况。而人际资源不在于你认识谁,而是谁认识你,怎样认识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展示给他人和社会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有时候我们对一个人一见之下,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好感,被他吸引,这就是魅力!魅力是什么?魅力并不仅是漂亮的面孔或时髦的服饰,而是包括这一切又超越这一切的东西。魅力结构分外在魅力要素和内在魅力要素,我们的面容、身材体形、皮肤、化妆、服装等等都属外在魅力因素,我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风度气质、待人接物的行为态度和方式等等都属内在魅力要素。

第五,礼仪教养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理专家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具有社交恐惧倾向,对社会交往产生困惑甚至惧怕社会交往。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足够自信,他们总觉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怕与人打交道,尤其是陌生人。影响一个人自信心理的原因有很多,就社交恐惧症而言,除了一般心理问题外,其要害在于不熟悉社会交往礼仪知识。如果我们熟悉掌握了各种礼仪,知道如何使人接受自己,或者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知道怎样谈吐得体,受人欢迎,怎样的举止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喜爱,懂得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并修养了一个有魅力的个性,那他就不会害怕与人打交道,不会有“社交恐惧症”。比如,你去赴一个重要的、大型的宴会,而你完全清楚这种类型宴会的着装礼仪要求,深知自己在宴会中仪表非常得体光彩,清楚自己在宴会中的位置,懂得餐桌旁的仪态讲究,能够把握自己的举止谈吐完全得体,如果这样,那你出入各种交际场合,就会充满自信,应付自如。

最后,礼仪涵养是人的素质整合中的重要版块。具备怎样素质的人才算是高素质的人?“高素质”是否等于“受过高等教育”?“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不在于最长的木板而在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真正素质高的人,素质整体中必须没有什么明显短板。有时候决定我们素质才能大小的,并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专长。可见高素质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素质的全面。没有一定的礼仪教养素质,就等于在我们的素质板块上有一根最短的木板,那我们的许多长项就都发挥不出来。

◎注意事项◎

■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失礼

■有些人近距离接触不注意口腔异味

许多礼仪缺陷人们能感觉到但通常不会当面指出。人际交往不圆满不成功,许多时候是由于礼仪细节不到位导致了“一票否决”,我们可能浑然不觉,但他人感觉到了,不愉快、不喜欢甚至反感。

在一次公务答谢宴会后,一位主人朋友告诉我说不喜欢对方代表团团长,问及缘由时他讲了两个细节问题,他说这位团长跟他握手时眼睛却看着他身后的人并跟他讲话,对本人“视而不见”。握手礼要求握对方手同时注视对方眼睛以示尊重,握对方手时顾左右而言他确实有失礼仪;另外产生极不好印象的描述是团长席间竟然大声咳嗽吐痰……这些教养细节团长本人一定毫不自知,不知不觉中却丢失了几分形象,也影响了人际交往。人们在交往中对一个人的印象和判断可能存在着偶然性,但无论如何事实上它会左右我们的人际感知并影响人际交往。我们一定要培养好自己的教养习惯,在言谈举止中展示良好形象,防止让自己的不良习惯或风格破坏了我们的形象,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事业中的成功机会和可能。

仪容形象第一要义是强调清洁感。一个教养有素的人绝对不会允许自己形象不修不整。平常要养成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做到仪容形象礼仪要求的天天洗澡天天换衣,至少要勤洗勤换,且重要活动中一定要严格遵守仪容礼仪要求。清洁感还有个杜绝身体或口腔异味的问题。

有外宾朋友曾经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说有些中国朋友不注意身体和口腔异味,近距离接触时,上顿吃的大蒜还是韭菜他都能从异味中知道。重要的是,口腔和身体异味以及衣物或头发的不清洁,会带来一个人教养形象的“不洁感”,而这是教养有素之底线要求的大敌。

仪表形象强调着装得体。得体意味着不同场合应按照着装礼仪的要求穿戴。得体着装并不一定必须是穿名牌,也不一定要穿得很时髦,而是要因时因地因场合而异。正式场合要着正装。男士的正装通常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西装礼服;第二类是民族服装,中山装是汉民族服装,可以作为正式场合的礼服,其他民族服装也如此;第三大类是夹克装。

我们在不需要凸显特定民族特色的时候,可以选择西装礼服,夹克装在一般工作场合很合适,但在国际活动场合或比较严格的正式场合,相对来说西装礼服就更严肃更得体通用。西装礼服作为通用正装,对衬衣、领带、鞋袜、色彩这些细节要求很多。对西服礼仪穿戴要求我们必须做更多的了解。

女士礼服比较宽泛,但也有要领原则,比如对日礼服和晚礼服的划分;再比如裙长问题,不论是西服套裙、晚礼服,还是其他款式的裙装,日礼服裙长基本要求要齐膝,其他还有诸如鞋袜、首饰搭配等问题,都应该再做进一步了解。非正式公众场合也需要注意仪表得体。一是典型公众场合不要以“膀爷”形象或着内衣、拖鞋随意出现;二是典型休闲场所如旅游、购物场合等,应以休闲装为宜而不宜着西装革履或女士礼服出入。公众场合“乱穿衣”者不仅指“膀爷”和内衣族,也指那些休闲场所也着正式礼服的人。

◎特别提醒◎

■言谈举止仪态形象强调得体有度

■当西方的“女士优先”与中国的“长者为上”相撞时怎么办

言谈举止仪态形象强调得体有度。言谈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说话要注意场合,要讲究技巧,比如有时候要善于找话题打开交谈局面,有时候则要善于倾听——沉默是金;谈话还要注意身体语言,比如正视对方,专注倾听,你和别人交谈对方却东张西望、打哈欠,面带倦容,你一定会感到扫兴;社交场合谈话时注意不要涉及隐私和敏感问题,“男不问钱,女不问年”,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人们初次见面后通常会留下一定印象,在诸多印象要素中,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穿戴,不是言谈,甚至不是长相,而是你的神态。

所以人际交往中不能忽略我们自己的神态,而重要的是,神态不是“做”出来的,而是由内心向外“流露”出来的。神态是一个人心性、情感等内在气质涵养的自然展现。一个人如果内心粗俗或卑下,却希望自己面露高贵和善之神色,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神态是悦人的而不是让人反感的,那就得从根本上修养自己的内在心性和气质涵养。当然了,平和或面带微笑是最易受人欢迎的,这不仅因为这种神态给人美感,它还能给人带来愉快信息并唤起友好情感;此外,公众场合高声喧哗,排队“加塞儿”,抢座位、抢道,乱吐痰、乱扔垃圾,大庭广众之下脱去鞋袜、赤膊袒胸,举止粗鲁专横,说话带脏字,遇到小摩擦大发脾气,恶语相向,这些很不得体不文明的举止,违背礼仪要求,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素质教养形象。

和外宾打交道讲究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国家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模式及其风俗习惯,在礼仪文化方面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学习和实践涉外礼仪必须和具体国家、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否则就会由于文化冲突而造成以礼失礼的结果。

比如送礼,给外国友人送礼一定要了解有关风俗习惯,以免赠礼与对方的风俗习惯相违背。受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一般不当客人面拆解礼物并作评价,这是一种自尊又尊人的表现。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不急于打开礼物表示自己重视的是送礼这一行为而不是礼品本身。但在西方许多国家,接受礼物一定要当面打开并做出非常喜欢和感谢的表示才不失礼。

中外文化冲突有时候还会带来礼仪规则的冲突。某文艺团体出国演出,团里指定一年轻女演员负责照顾一位六十多岁的年长男演员。出美国机场时,年轻女演员自然帮年长的老师推行李车,美国机场一工作人员见状对这位男老师说,不应该让一位小姐推行李而男士甩手走路。在这里,西方的“女士优先”礼仪规则和中国的“长者为上”礼仪规则由于文化价值取向不同而相撞了。

还有,按中国饮食文化,菜肴的丰盛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有些人明知吃不了也会准备一桌的饭菜,而外国朋友很可能无法理解,觉得很浪费。席间敬酒也是中国酒文化的一个内容,执意敬酒在酒文化中往往被理解为对客人的热情和诚恳,不醉不归是朋友们喜庆聚餐常有的事。而在西方饮食文化中,喝酒是一种品位或一种享受。饮酒适量,举止不失态,才是教养有素之人应有的风度。总之,礼仪由于文化共性而具有许多相通之处,但礼仪也由于文化多元性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涉外礼仪的应用要则之一即一定要因文化背景而异。

◎培养通道◎

■培养礼仪教养要有形象塑造意识

■有些人拍照时挡住他人的镜头,而且长时间占用景点

首先要拥有足够到位的形象塑造意识。无论内在涵养还是外在形象设计,我们在很多方面做的肯定还不到位,甚至很多时候形象意识淡漠。我们要培育礼仪教养,在形象塑造方面获得成功,但首先必须拥有足够的形象塑造意识。人们塑造形象的意愿有多高,决定着形象塑造的成功程度有多高。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就这一点而言,我们的形象意识观念有多到位,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努力才会有多到位。

形象意识还意味着形象塑造要注意全面性:总体印象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嗅觉印象和感觉印象综合而成的!形象塑造在任何时候都来自多方面要素,你的外在仪表仪态塑造着你的形象,你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方式也在塑造着你的形象。一个有某种身份地位的人可能会引人注目,但当我们看到他缺乏基本礼仪教养,处世为人不得体,甚至有一些低俗的不文明生活习惯时,他的形象就会黯然失色或者大打折扣。关于形象塑造往往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人的魅力与美在于人的内在,内在修养至关重要,外在形象不用格外关注;另一观点认为人的外在形象对人的魅力与成功至关重要,一提形象就只想到外在形象。礼仪教养形象意识要求我们内外兼修,秀外慧中。

其次要注意培养他人意识和礼让精神。他人意识和礼让精神是礼仪要求的核心原则。很多生活中的不和谐是因为缺乏他人意识而造成的。比如,在飞机上经常会碰到有些人不征求后座意见直接把座椅背向后放倒,自己空间宽松舒服了,没有考虑后座的人是否受到影响。如果我们都本着自我为中心、缺乏他人意识就不可能协调好人际关系。曾见一位中国留学生写的一篇文章,讲述他在国外留学时邻里之间相互不干扰的做法和感受。一天他在电梯旁看到一张告示,说周末某某房间要开一个party。到周六深夜听到门外有轻微动静,出来一看,有十多个年轻人从一房间出来,结束聚会。作者感慨,整个晚上并没听到有什么大动静。通过这件事,他觉得国内有些人在不扰邻等“他人意识”方面做得很不够。实际上大家多一点他人意识,多尊重、礼让对方一点,很多人际关系就会更人性化、更融洽和谐。一位在法国工作的朋友曾专门写博客讲中国游客应多一点“他人意识”,他说法国很多景点空间小游客多,因此当地游客非常注意在拍照时“速战速决”,而中国游客不仅在别人拍照时挡住他们的镜头,而且长时间占用景点左拍右拍单个拍组合拍,让其他游客无法拍照。

第三,要注重培养规则意识和规范意识。对规则的尊重程度或者说规则意识程度,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素质和礼仪涵养的重要标尺。在北京奥运筹办期间,有媒体曾通过调研得出了公众认为最不文明的“北京人的十个小毛病”,在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闯红灯等诸多不文明现象之后,列举了“规则意识差”这个“小毛病”,事实上其他不文明“毛病”总结下来根子上也和规则意识差相关。交通规则中红灯停规定小朋友都知道,但闯红灯乱穿马路者屡禁不止。许多文物景点出于保护考虑,会明示“禁止拍照”的规定,然而总有一些游客经常趁管理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拿出相机偷拍或速拍。规则是公共生活必要的秩序规定,一经制定我们必须尊重。我们必须加强人们的规则意识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有规则不遵守的社会风气和有规则不管理的现象有关,现在社会上下都在强调加强管理,向管理要素质。规则制定出来后,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严格管理。管理责罚可以在当下快速扭转人们的违规行为,人们往往出于对自身利益的重视,惧怕违规责罚而谨慎遵守规则。

以乘车自觉购票为例,在德国的公交车里醒目地张贴着告示,写明逃票行为将会被罚款30欧元,这是最低票价的几十倍,公交公司不定期抽查,所以权衡利弊,大家觉得还是自觉购票为好。新加坡对违法犯罪者的处罚相当严,如随地吐痰最高可罚款1000新元,乱停车最高罚款1000新元,乱丢垃圾罚款1000新元,入公厕忘记冲水,初犯罚150新元,再犯罚500新元,行人闯红灯或过马路不走斑马线罚款20新元……种种罚款使人们轻易不敢以身试法。另一方面,当然要靠我们自觉尊守规则,让自己成为一个规则意识强的、文明的也是教养有素的人。

◎礼仪习惯◎

■礼仪素质重在习惯的养成

■“不要让手机铃声再给中国人丢脸”

首先要注重文明习惯的日常“养成”。有专家曾经做过调研,北京市民的礼仪知识“知晓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我们对人们的礼仪文明程度不能简单地以礼仪知识多少为标尺。礼仪知识水平并不等于礼仪教养水平。许多人不是不知道礼仪知识,是没有养成“下意识”的习惯。个别礼仪专家也会犯一些常识性礼仪错误,比如,开会中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并不断接听,这是因为他“下意识”中没有养成这个文明习惯。曾看到一位亲临雅典奥运会的作者写过这样一篇文章,“不要让手机铃声再给中国人丢脸”。是讲一场击剑比赛中,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当时场上许多地方响起“Chinese”的喊声,作者非常汗颜,奉劝大家不要让手机铃声再给中国人丢脸。北京某旅游公司导游李先生经常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他说,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包括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遵守纪律等。“我看到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都会劝阻,但最头疼的是,提醒时好了,等会儿又会再犯错……”

总之,礼仪知识不难了解,难的是化为心态和习惯。所以,重要的是要养成习惯。仅仅停留在礼仪知识上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养成礼仪教养的习惯上,用心去感悟和培养。应该说,人的教养习惯=人的素质形象意识+礼仪知识+感悟+毅力和行动!

其次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内在德行。有些人可能会注重礼仪技术的运用,忽略礼仪背后的美德支撑。礼仪其实就是德行的具细化展现,美德是内容,礼仪是形式。一个人的礼仪涵养一定是同他的内心德行连在一起的。所以中国古人说:“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正因为仪容外表是人的德行修养的外在显示,所以古人才主张凭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就能判断出其才能品质:“君子衣服适中而容貌得体,按其服而象其德,故望五貌而行能有所定矣。”虽说人的外在与内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一个德行教养良好的人,一定应内外交接,表里如一。英国哲学家洛克也曾对美德和礼仪的这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表述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凡是一个能受到大家欢迎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显得漂亮,得到别人的喜悦。”

所以,一个真正希望自己富有魅力成功有加的人,一定要内外兼修,让自己的文明涵养由内而外地自然展现。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